【大紀元7月22日訊】隨著文化觀光季的推波助瀾,動輒兩百多公斤的黑鮪魚,居然有著每公斤新台幣四至七千元的身價,彷彿入口的每一片TORO,都可以分解成一條條紅肉纖維,把百元、千元的昂貴滋味咀嚼在口中。
看在老漁民眼裡,這樣花錢吃魚,著實有點不像話,但想到逐漸走入夕陽工業的本土西海岸漁業,再看看這黑鮪魚為東港帶來的蓬勃生氣,老漁民還是開心地笑不攏嘴。
這是揮別了沉悶冬季的東港,在暮春時節,黑鮪魚正入港!
港口風情 漁市見熱鬧
東港可說是南部最大的漁港,它包括了大鵬灣及周圍養殖漁業、東港潭漁場、遠洋漁業作業漁船(印度洋、太平洋、南半球大西洋),以台灣漁港規模來看,或可說,北有蘇澳、南是東港。
現代化的漁業作業模式,卻保有傳統台灣漁鄉風貌,是東港漁港一帶最大特色,每年最熱鬧的黑鮪魚季,可由四月持續到七月,盛產期約五、六月,這時到東港吃TORO最切時機,保證新鮮,又不會有四月魚期剛開始時的天價。
三座位於碼頭的漁市場,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見活絡的作業與交易景觀。往漁港碼頭的朝隆路,經小琉球渡船碼頭就抵達華僑市場,這是以前專門對觀光客的零售市場,因為觀光客的錢最好賺,當地人戲稱之為「華僑」,華僑市場就因此得名。
供應鮮魚、蝦蟹貝類等海鮮,是購買新鮮生魚片的好地方,附設小吃及蔬果攤販。緊臨華僑市場的是幼魚市場,批發售近海漁獲及養殖業海產。因為這一類魚貨體形都比鮪魚小,因此被稱為「幼魚市場」。
在幼魚市場對面的,是又稱大魚市場的拍賣市場,遠洋漁船在此卸貨,捲揚機從船艙冷凍庫吊出魚箱的場面浩大,工人極具默契的卸魚、拖魚、排列、沽價流程,熱鬧非凡,令人目不暇給。主要魚獲有鮪魚、旗魚及鯊魚。
古蹟巡禮 夜色綻漁火
除了參觀漁市之外,由漁港走回鎮內街道,將發現幾處古蹟寺廟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清靜趣味。
因為黑鮪漁文化觀光季這兩年名氣甚囂塵上,讓人差點忘記這個小鎮原是以三年一度的燒王船聞名,而燒王船便是鎮內最古老的廟宇東隆宮最重要的祭典。
除了東隆宮之外,廟齡晚十年的朝隆宮,祀奉的也是護佑漁民的重要神明媽祖。不過,據說媽祖廟剛完成時,連續幾年蝦米大豐收,所以當地人居然就稱之為「蝦米媽」。
另外,漁港南方的鎮海公園旁,還有一座鎮海宮,建築特色揉合了傳統廟宇與漁港風情,也頗具特色。
若宿遊東港,還有兩個地方值得去。首先,便是順遊大鵬灣。明鄭時期稱茄定港的大鵬灣,原是東港鎮最早的港口,位於東港鎮南方的船子頭,後因港口淤積,當地人就在鎮內俗稱東溪的東港溪出海口另闢新港,稱為東港,而茄定港也因此被稱為西港。
其次,夜遊觀海樓!觀海樓在朝隆路走到底的地方,也就是拍賣市場再往前走,在防波堤盡頭的一座兩層樓高的亭臺。觀海樓旁的小公園平日相當幽靜,可看漁船往返、躲夏日午後的豔陽,吹吹海風、賞賞景。夜間遠眺漁船燈火,則又是另一番風情。(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