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香港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終因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引發五十萬人上街而下台,成為特別行政區政府首位因政治責任而下台的問責官員。
在港英政府時代,香港並沒有所謂的問責官員,當時香港除了英國委任的總督為政治任命外,其餘十九萬公務員(現在只剩下十八萬左右)包括各主要官員,都是公務員,類似西方政黨政治體制的事務官,不需要負政治責任。
香港主權轉移後,從港英時代留任過渡「九七」的主要官員,卻因為日益擔負決策工作而產生不少政治問題,原因是主要官員既負擔決策任務,但一旦決策出錯,卻因他們是合約公務員,不必負政治責任而下台,以致外界十分不滿。
香港一些政界人士及輿論三年前開始提出上述公務員體制存在的缺失,一些學者及政黨要求行政長官引進西方民主體制的內閣制,政治任命某些個別人士擔任主要官員,一旦出現決策失誤,須向民眾負責下台。
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和醞釀後,董建華自去年七月一日起實施主要官員問責制,以政治任命方式委任三位司長包括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律政司司長,以及十一名局長,任期與行政長官一樣。獲委任的上述官員不再是公務員,而是以合約形式聘任。當時各主要官員都願意在新條件下出任問責官員。
董建華聽取民意引進主要官員問責制後,一度獲得輿論讚賞。但近年發生的一些事情,卻令外界質疑問責制有名無實,失去了「政治下台」的精神。
首先,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於三月間因為在宣布調高購車稅前自行買了一輛新車,被外界質疑他「以權謀私」,要求他下台。但他最後獲董建華挽留。
在此之前,香港聯合交易所曾爆發「仙股」事件,聯交所宣布了不成熟的決策,導致股市中的細價股價格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當時有人埋怨政府監管聯交所不力,要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下台,但馬時亨由於與事件沒有直接關係,最後還是保留了職位。
到了最近,外界有人批評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最初處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不當,要求政府設立獨立委員會調查其政治責任,但遭董建華否決。
更嚴重的個案是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因為在執行二十三條立法工作時,態度強硬,引發五十萬人於七月一日上街遊行,震驚中外。大遊行後,外界不少人要求葉劉淑儀下台,但董建華一直保持緘默。
直到十六日晚上,董建華終於宣布接受葉劉淑儀辭職,使她成為首位因負上政治責任而下台的問責官員,是香港政治史上的一大突破。
香港的問責官員合共十四人,包括三位司長即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和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以及十一位局長即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方方土)、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和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目前十四位問責官員除了葉劉淑儀下台外,梁錦松也因為買車事件而面對司法困擾。由於不少官員遇上麻煩,外界都猜測董建華短期內可能會重組他的管治班子,但是否如此,有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