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5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五日電)標準普爾最近對中國大陸作主權評級時,將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列為「最負面的影響因素之一」。標準普爾估計,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需要五千億美元資金,才能達到足夠的撥備水平,銀行呆壞賬比率要降至百分之五的可控制水平,仍需要二十年時間。
中通社報導,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二00七年中國大陸銀行業全面開放期限日益逼近,處理中國大陸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逐漸浮現檯面。至於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到底有多少,標準普爾認為中國大陸銀行不良資產比率接近百分之五十,遠高於中國大陸公佈的百分之二十五。
報導指出,近年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及貨幣供應急速增長,並容許內地金融機構向非政府部門借出更多貸款,其中尤以房地產投資的借貸增長最為顯著,使銀行不良資產問題更趨嚴重。非政府部門信貸對內地生產總值的估計比率已由一九九五年年底的百分之八十八,增至二零零二年底的百分之一百三十八,為銀行體制敲起警鐘。報導分析,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產生有特定的歷史內涵和必然性,它是經濟轉型和經濟增長的必然代價。不過若不從根本上解決商業銀行存在較高的不良資產問題,會嚴重阻礙銀行業健康穩定發展,也難以應對越來越激烈的外來銀行的激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