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3日訊】香港特區首長董建華在迫於形勢之下,宣佈推遲國家安全條例草案(23條) 的二讀,消息傳來,令人振奮,這是香港人拒絕這一惡法所取得的初步勝利,而這一勝利,也標誌着香港人,為堅決維護「一國兩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貢獻。中共在香港回歸時承諾香港是一個特區,實行的是有別於中國大陸的另一種制度,香港的主權雖然回歸中國,但一直會保持原有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而這一制度是由英國統治時所承傳下來的。中共已故的領導人鄧小平曾以簡括的一句話「五十年不變」來形容中共對保留香港原有制度的決心,而香港政府對二十三條的立法,顯然是讓「五十年不變」走了味,假如讓二十三條立法,不僅令香港人的人權大打折扣,也將會讓中共標榜的「一國兩制」大打折扣,對中共的形象損害甚大。
作為香港特首的董建華,近期來聲望已降到最低點,其所以會如此,最大的原因是漠視民意,無視了香港人對二十三條的憎惡。今年七月一日,是香港脫離英國統治六年,就在這一天,五十萬人在香港舉行了反二十三條立法和反政府的遊行,這是八九民運以後香港人最大規模的一次遊行,但是,即使如此,董建華在面對如此龐大的反對力量時,仍堅持要在七月九日把二十三條送至立法會二讀。在此關鍵時刻,香港自由黨主席田北俊突然倒戈,堅持推遲二讀並辭去行政會議成員職位。他忽然倒戈,帶走了立法會內的八張票,香港政府無法獲得法案獲得通過必須的票數。董建華在香港市民的大遊行和田北俊倒戈的雙重夾擊下,才不得不宣佈推遅二十三條的二讀。
可以說,董建華目前已陷在四面楚歌之中。我們預料,董建華必須因這一失敗而承擔責任,雖然不一定因此而被北京政府請其提早下臺,但至少,我們將看到香港政府的高層會有大的改組。否則,亦無法安撫香港的民憤。
七一香港五十萬人大遊行是一個民主運動的範例,它表明了:
一、民主的潮流不可逆轉,言論自由必須得到徹底的肯定和保護;
二、在處於極權統治的陰影籠罩下的地方,人民的權利是要通過不斷地訴求和爭取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必須努力不懈地堅持下去;
三、為民主和自由而努力的政治團體必須長期地向群眾反覆說明如何運用自己的合法權利去爭取和確保民主和自由;
四、中國人為官之道是喜歡揣測「上意」。而「上意」不一定一成不變,特別是「先皇」與「今上」之意可能大相逕庭。董建華可能太秉承江澤民之意,而不一定瞭解胡錦濤之意,才會一直漠視民意去為廿三條立法。田北俊自北京回來後立即倒戈,說不定他在北京得到某種資訊;
五、中共一直希望香港變得更聽話,更容易控制,而香港人則一直希望在「一國兩制」下有更大的迴旋空間,兩者的力量不成正比。但在民主潮流的推動下,專制統治的大廈可能會因香港這塊特殊的地基而突然倒塌。
香港人反對廿三條尚未取得徹底的勝利,今後還將有很多事情去做,廿三條的存廢,是對中共新當權者的一個考驗,這也是考驗胡錦濤是否真正做到如他所說的:「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