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加上造紙專家互相切磋創作更上一層樓

自由時報記者楊珮欣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6月1日訊】一張好紙是一幅好畫最棒的舞台。文人畫與手工紙,在侯吉諒與王國財這對惺惺相惜的藝術家及造紙專家,互相切磋、實驗下,突破了單純作品與材料的關係,除了讓彼此的創作更上一層樓,更成為相見恨晚的知音。

 多才多藝的侯吉諒,是個詩人,也創作多部散文。愛好中國藝術的他,收藏之外,篆刻、書畫具精。曾經發表多次書畫展覽作品的他,和造紙專家聯展卻是頭一遭。他說,「中國畫家比起西方畫家辛苦得多,像油畫,無論畫布、顏料、畫筆都是標準化的,但相對中國畫家而言,不管台灣、日本製造的畫紙,每張屬性都不一樣,顏料品質也不見得穩定。」

 早在十多年前,侯吉諒就風聞王國財專精製作很好的紙,許多朋友也都用過,甚至有的人還會在畫中註明,用的是「王國財精製仿宋羅紋」,但卻因為藝術家藏私的心態,不願透露如何取得的來源,讓侯吉諒找王國財,一找就找了十幾年。直到去年,王國財在林業試驗所公開發表新作--磁青紙,兩人默契十足的合作關係於焉展開。

 「再好的紙也要用過才知道」,侯吉諒說。「我刻意地在他的紙上作各種技法的實驗,也做紀錄,包括剛開始如何下筆、用什麼方法作畫、墨色的表現如何……等等,再拿給王國財看。」後來,二人在不斷地造紙、不斷繪畫創作之中,經過無數次的交換意見和討論,終於促成了「手工紙與人文畫」的展覽。侯吉諒說,「王國財在五個月之中做了比幾十年來還多的紙,密集的書畫創作與實驗也讓我跳躍式地進步。」

讓古紙重生

 台灣目前製作手工紙的人才匱乏,而能夠利用科學技術,完美呈現中國各朝代的紙材,讓古紙還魂的,更可能只有王國財一人。王國財投身手工造紙已有二十五年的歷史,在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工作的他,從非木材纖維的製紙開始,逐漸將重心轉往手工造紙的研究,製作呈現古風的手工紙逐漸成了他的最愛。為了更深入的實驗,無論造紙原料、造紙工序,到遵循古法製作手工造紙的機器設備,王國財全都親力親為,抄紙後甚至自己動手書寫繪畫的效果,以便更能掌握紙張的性能。

 前陣子,王國財還將明朝以來只能見諸古籍、博物館收藏的紙張,按古法重製,連試驗所的其他專家都認為,能夠完全以科學方法復古再製,再創新,是相當不容易的。王國財師古卻不拘泥於古,磁青紙、流沙箋、禪衣宣、羊腦箋、桑斑雁皮……琳瑯滿目的古紙都在王國財的手中重生,「但是有些材料在現代不一定符合時宜,比如流沙箋過去有時用浮頭垢、狸鬚,現在都有材料取而代之」。

 他說,手工造紙要耗費的時間心力一般人很難想像,有興趣的人也不多,耗費體力很大,必須獨立作業創新研發,常常沒天沒夜的試驗再試驗,添加各種不同纖維的元素,以及以多種工序逐次調整,最後的結果卻可能是一場空。一般人仿古紙,往往只能在外觀上相似,卻無法在強度和纖維上比擬古紙的原貌,唯有在王國財細心長年的研究下,可以讓古紙重生,還能保存千百年。

生紙寫意 熟紙工筆

 王國財、侯吉諒兩人雖然情誼頗深,但對於「什麼樣的紙才算好紙」,卻有不同的觀點。王國財說,「一張紙做出來能夠保存多久是我最在意的。」王國財盡力仔細處理、抄造,使它均勻漂亮,「當我認為做出一張好紙,我會告訴侯吉諒,要他盡量發揮這張紙的特性,而他也非常認真。」兩人互相鞭策的結果,他們笑稱,一個被逼得不得不畫,一個是不得不努力造紙。

 至於侯吉諒則認為,王國財的紙能夠發揮中國書畫中工、寫兩如意的特色,是他著迷的最大原因。「一般書畫用紙,分生紙、熟紙,生紙適畫寫意山水,熟紙則適合精細的工筆,但是王國財的紙卻兼具這兩種功能,其中,我最偏好他仿古重製的仿宋羅紋紙,凹凸不平的紙質風格,一樣有深深淺淺的紋路肌理,雖然對畫者下筆時會造成一種『干擾』,但對我而言,有時不小心地突槌反而別有一番趣味,因此會特別注意運筆,利用紋路畫屋頂、地板、磚牆、甚至葉子」,面對紙張,當然要不斷思考創新、勇於嘗試,侯吉諒說。

 此刻正展出的「畫品和畫紙」聯展,由這兩個具備科學精神的藝術家和造紙專家,在書寫描摹和抄造紙張上不斷試驗,呈現了藝術和科技兩個截然不同領域的對話。侯吉諒說:「只恨沒能多出兩隻手、多出兩種技法在他紙上做畫」,王國財一聽,大呼:「這哪還得了!這一年多來,他已經在我的紙上創作了兩百多張畫了﹗」。足見兩人可以互相吐槽的知音情誼,不妨,就讓這些畫紙與畫作在展場靜靜地訴說古紙如何復活,並賦予現代文人紙畫融合的古風重現吧。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紐約幼獅管弦樂團林肯中心舉行年度音樂會
唱片創作人小安高呼「盜版萬歲」
聯邦美術新人獎首獎得主雷琴推出個展
艾薇兒與佛瑞德親蜜對唱引發傳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