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5月9日訊】大紐約地區中文教師學會成立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於5月3日星期六在紐約大學隆重舉行。該學會旨在促進紐約地區的中文教學和交流﹐為在本地從事中文教學的教師們提供一個互相切磋學習的機會和場所。
該學會成立一年來不斷發展擴大﹐由最初的幾十人擴展到今天的上百個成員。此次研討會集國內外專家學者於一堂﹐共同探討交流﹐並根據不同議題分組講解。會議期間﹐中文教師學會會長何文潮﹐中文教師學會即任主席白建華先生都做了重要發言。
何文潮會長介紹了學會的發展。從開始到現在學會共發展了100 多會員。擁有會刊﹐主編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王海龍。並開設了幾期講習班﹐開始了中文電腦教學的嘗試。同時開始幫助有興趣者取得公立學校中文教師執照。學會的目標是面向全美和世界發展﹐現在正與南京大學合辦教師培訓班。最後他希望大家踴躍向會刊<紐約人文通訊>投稿。
白建華先生特別針對文化和中文教學一體化的議題做了詳細的講解。他指出﹕「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而它又不僅僅局限在工具的範疇中﹐在中文的教學中要考慮到文化對其深遠的影響」﹐對此他分別在不同的幾個方面做了進一步的講解。
不同場合不同語言表達的意思有很大的差異。在正規場合要用正式交際語言﹐而在一般場所所用之詞則可隨意﹐有時人們還會用上一些俚語﹐如將兩種適用於不同場合的語言混淆濫用﹐則可引起人們的誤解﹐尤其在生意場上﹐嚴重的則會失去商機﹐由此可見﹐其重要程度不可忽視。另外不同關係的人們彼此之間的問候的表達方式也是差別迥然﹐例如「久仰﹐久聞大名。忙著呢﹐上街呢﹖」等。再有針對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對其年齡詢問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幾歲了﹖多大了﹖芳齡幾何﹖您高壽了﹖」等。這四句不同的問句顯示了對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組的人們詢問年齡的方式的不同。此外﹐不同的詞性﹐不同的媒介等對語言的表達方式也顯示了其性質上的差異。
文化對語言教學的影響是深遠的﹐特別是對中文教學的影響更是表現得盡致淋漓﹐其涉及面寬廣﹐包羅萬象﹐有的甚至更是用語言也難以表達全面﹑確切﹐而此時用白建華先生所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來形容更是顯得十分貼切。
對會刊有興趣的讀者請登錄http://clta-gny.org 或致電212-963-2481查詢。(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