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教中心演出台灣南管樂府和“江之翠劇場”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5月31日訊】5月25日晚7點到8點半﹐為慶祝五月“臺美人傳統周”﹐台灣知名南管樂府以及梨園戲“江之翠劇場”在亞特蘭大僑教中心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表演。
首先演員們表演了“序曲及壓腳鼓”。序曲採用南管曲調﹐由洞簫﹑笛子合奏﹐配上“壓腳鼓”的節奏﹐而壓腳鼓是利用腳跟與鼓面的移動﹐產生不同的音高﹑音量等音響效果﹐實在讓觀眾們耳目一新。
而南管折子戲“賞花”中扮演五娘和益春的演員利用特殊的身段表演和古朴﹑自然的真嗓將南管戲的細膩﹑柔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南管音樂“四時景”中﹐演奏員們利用了五種樂器的不同效果表現了“立春”新鶯出谷﹑“春分”石上流泉﹑“立夏”清風籟簌﹑“夏至”梅雨濯枝﹑“立秋”暮蟬輕噪﹑“秋分”零露飄玉﹑“立冬”霜鐘遠響﹑“冬至”急雪飛花。每一個音符都銓釋着對大自然的獨特的理解。
南管流行于閩南一帶﹐比較典雅﹑細膩﹔而北管多用鼓﹐比較粗獷。“江之翠劇場”由周逸昌先生于1993年一月在台北縣政府的資助下成立﹔同年六月成立了南管樂府。長期以來﹐“江之翠劇場”致力于保存傳統的南管音樂與南管戲﹐並以拓展新生代的學習與傳承為目標。在保留南管的本色與精神的原則下結合當代戲種的各種表演元素﹐以開發各種新的可能性。
南管發源于何時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在十六世紀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和演奏技巧。南管音樂使用五種樂器﹕琵琶及三弦彈奏主要的旋律﹐洞簫﹑二弦則在主旋律上加上裝飾音﹐便構成了復調。拍板負責節拍﹐當唱曲時﹐唱曲者同時手持拍板打節拍與唱曲。
“南管戲”十二世紀發祥于歷史文化名城泉州﹐並流傳于廣大的閩南語系地區﹐是現存漢人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南管戲”的表演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特質﹐有所謂“十八步科母”﹐其手勢﹐據說來自佛教圖像﹔又有如“舉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臍﹐拱手到下”的規矩均來自傀儡戲。所以從這場演出看來﹐“南管戲”表演確實細膩﹑柔軟﹑別致。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臺灣傳統週》特別活動
「臺灣文化展:印象臺北」贊助票開始售票!
榮光會2025年春季聯誼 情誼深長 表演精彩
喬州沃爾瑪槍擊案致二死三傷,槍手身分確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