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鄀嵐: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是浪費

解鄀嵐

標籤:

【大紀元5月26日訊】看了大紀元5月24日<美眾議院听證中國廉价商品對美影響>,有几分感嘆,中國貿易的欺瞞手法美國很難深入探知。不揭開中國的諸多為什么就不能明白其中奧秘。為什么中國的產品成本這么低,支撐點是什么?我想不單純是勞動力价格低的緣故。因為勞動力在商品中能占多大的比率?要細分析可真是較复雜的問題。先從第一層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撐點說起吧。

近几年,中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一支獨秀,年年保持高增長。這种現象是好還是坏?是正常還是反常?是真實的還是夸大的?眾說云云。各說各有理。引至最高學說的是討論中國五年內經濟崩潰還是成為東方強國?經濟學家惊訝地發現和不斷地探討中國社會一個實實在在的怪現象,就是一方面是令人振奮的經濟高速度增長,另一方面是令人擔懮的企業破產,失業增長等社會不穩定因素加深,一方面是國民生產值增長,另一方面是國家財富縮減出現消費通縮,銀行坏帳惊人,國債增加和財政赤字嚴重。這些經濟現象越來越對立。至今,好象還沒有人去解剖其中原因。

我嘗試探討經濟增長背后的黑點,國民經濟增長背后的黑點是浪費。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統計數很虛假,所含的水分究竟有多少?虛假組成主要是兩大成份。第一部分是人為的數字游戲,各地政府為滿足中央的要求而夸大生產值,后果是虛大了國民生產值。這部分有一定影響但不是占重要份量;第二部分是人為性和強迫性的生產量增長,是實在在的生產增長但卻是被浪費的破坏性最嚴重的生產增長。它就是形成經濟對立面的致命原因。

舉些例子說明堆積國民經濟增長的物化浪費。比如,房地產泡沫性的增長帶動建筑材料等各類消費商品生產值的增長。這些商品生產值增長的統計數据,一方面表現成為國民經濟的含量,但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房產空置形成損失,損失形成形成銀行坏帳,結果是浪費。又如,冰箱,空調等類型的大量消費產品在偏离消費市場的需求下不斷地增產,生產值增長的統計數据,一方面表現成為國民經濟的含量,另一方面表現為商品積壓形成損失,損失形成銀行坏帳,結果是浪費了;再如,各級政府的政府工程,帶來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增長,生產資料增長和消費資料的統計數,一方面表現成為國民經濟的含量,另一方面因工程無效形成損失,損失形成財政損失或銀行坏帳,結果是浪費了。大家都可以從中國尋找很多很多這類例子。

那么,國民經濟增長的物化浪費的催化動力是什么?是中央政府指令性的經濟指標。中央政府名義上說實行指導性指標,實際上層層政府敦促指標落實,層層政府政績檢查,實行指導性指標又談何容易?實際上還是离不開指令性指標。

有一趣事一直流傳:某省長跑去找朱鎔基擺困難,強調本省財政實在拿不出錢推動外貿出口,期望朱鎔基把指標下調。朱鎔基說:“指標是不能改了,中央財政也沒錢,不過,省長呢,我有的是。”某省長一听赶緊跑了。

生產洗滌用品的“廣州浪橋”公司是与美國的P&G洗滌用品公司合資的公司,因為原屬國營轉營,人事和行政仍保持國營性質,產品生產仍然受指標約制。那就可怜了,要發產品代替工資。為什么?因為產品過剩。在中國發產品代替工資的企業不少。反映企業為了完成指標無奈地盲目生產,造成庫存積壓。可這些積壓產品卻是國民生產值增長的組成。政府在檢查落實指標的過程,早就發現很多企業一面增產一面積壓產品。但領導人的政績重要啊。

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組成量是無效生產品的增長,其增長率是靠大量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生產積壓或損失堆疊而成,造成巨大的資金浪費。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上述的社會對立現象。所以,中國的國民經濟增長是惡性增長,后果是嚴重的,效應是負面的。

指標代表政績,中國領導人政績的代价太大了。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所有的爭議是清晰的。

回過頭來說,有銀行坏帳墊支的積壓產品的出路,就只能以低成本向世界傾銷。試想,同比其他勞動力价格低的國家,為什么那些國家不出現大量的傾銷商品情況?區別在于中國的金融業是國營的,資金流向以其他方式減低商品成本。中國政府通常采用“處理積壓庫存”的政府行為為企業解決銀行坏帳。所以企業的商品就以兩部分形式分化,一部分是以損坏,變質等方式向銀行坏帳分化,另一部分以低价格方式向國外傾銷分化。這就是中國為什么可以周而复始地以低价成本傾銷商品。@(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解鄀嵐:廣州市政府的謊言
解鄀嵐:可謂政治?可謂假?{一則趣聞 }
「美國千禧一代」CEO:中共利用美媒攻擊神韻
肯尼迪中心炸彈威脅與神韻起訴案的關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