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1日訊】恒山為五岳之一,主體部份雄踞山西省的北部。相傳遠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渾源,見此山气勢雄偉,若北天之門,遂封為“北岳”,成為北方万山之宗。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綿延五百余里,有“恒山如行”之說。主峰天峰岭在渾源縣,海拔2017米。恒山被譽為“入天北柱”、“絕塞名山”。古稱恒山有十八景。至明、清時,已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盛。現在尚存懸空寺、北岳廟、飛石窟、會仙府、九天宮等多處。
恒山曾名常山、恒宗、玄岳、紫岳。漢、宋時,曾改名常山。唐、宋又名大茂山,神尖山。北岳恒山很早就被載入史冊,歷史淵源很深。《尚書· 禹貢》中說:“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周禮· 職方氏》中又言:“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山海經》中稱恒山為“北岳之山”。漢朝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北岳,恒山也。”因為它位居北方,為万物所伏,系恒常之所,故稱之為恒山。
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恒山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歷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嵯峨,登北岳之高游”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岳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巒疊万重,詭怪浩難測。 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時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的贊嘆。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恒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金著名詩人元好問寫有《登恒山》: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道教視恒山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地區,稱其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總玄洞天。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 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五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號曰總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唐朝道士張果,也就大家所熟悉的張果老,曾隱于恒山修煉。《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云:“張果者,不知何許人也。則天時,隱于中條山,往來汾、晉間。時人傳其有長年秘術,自云年數百歲矣。嘗著《陰符經玄解》,盡其玄理。則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后人复見之,往來恒州山中。開元二十一年(733),恒州刺史韋濟以狀奏聞,又遣中書舍人徐嶠璽書以邀迎之,果乃隨嶠至東都。……后懇辭歸山,……(賜)銀青光祿大夫,號曰通玄先生。……乃入恒山,不知所之。”
現在,在果老岭,還可以看到那一行行三寸深的小圓石坑。傳說八仙之一張果老在恒山煉丹修道,他騎驢上山下山印下了這些印記,所以后人稱之為“果老仙跡”。上山的人們喜歡踩著這些石窩走,据說這樣可以“沾上一些仙气”。
除了果老岭,還有許多自然景觀中的奇跡。比如苦甜井在恒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井;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竭,可供万人飲用。唐代時,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
北岳廟,建于明代弘治年間,是恒山廟中最為宏偉的一座。它位于恒山主峰天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北岳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門側有長聯,上聯為:“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歸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岳廟內,有北岳大帝塑像大殿不僅有壯觀的外表,殿內東西兩牆均繪滿藝術价值很高的巨幅壁畫,長18米、高8米。傳說為唐吳道子手筆。壁畫內容東壁為“云行雨施”,眾天神興師動眾,施云布雨,普降甘霖的具體情節。其中的蒼莽巨龍,體態蜿蜒,騰云駕霧,几欲离牆而去。西壁內容為“万國咸宁”。畫的是眾天神為民降福彌禍后得胜回宮的場面。
說到恒山,不能不說的是懸空寺。懸空寺是恒山最主要的景觀之一。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約1400多年,奇跡般地歷經滄桑而主體結构沒有發生變化。整座寺廟构思奇巧無比,在絕壁上建廟的构想非常人所能為之。結构曲廊慢回,高低錯落,該實的實該虛的虛,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橫木為根、立木相輔也是其特有的建筑風格。有趣的是在三祖殿內,供奉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也許這是一种象征,佛代表的是“善”,道代表的“真”,而儒家的“忍”哲學又是普遍被世人所接受的。如果說三教同修,那純屬亂來,因為修煉講究不二法門。從道教七真之一的孫不二的起名來看,可見他們對不二法門的重視。這座“懸廟”有許多未解之迷,有待人們去探索。
——-【正見网】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