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3日訊】出其不意地被人潑得全身濕答答地,是中南半島潑水節給人家最直接的聯想,也正因為這樣,每年四月潑水節期間造訪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家,便充滿無限的刺激感,再加上台灣人「遇水則發」的傳統概念,就算被潑得全身溼透也不會覺得不高興。
中南半島的佛教國家,都以小乘佛教為主,而潑水節即是佛曆過年,每年的日子稍有更動,今年確切的日子是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當地人大多認為,藉由潑水這項活動,有助於洗滌去年一整年的污穢,因此被人潑再多的水也不會有所抱怨。
誰發明潑水節? 說法不一
關於潑水節的源起,就連很多中南半島的人都無法正確地說明清楚,不過根據鴻毅旅行社的緬甸華人雷自仁表示,緬甸、泰國、寮國的潑水節主要是源自於雲南邊境的少數民族─傣族,因此在潑水節期間造訪雲南的西雙版納及景洪兩地,還可以看到當地的傣族人質樸的潑水方式。除了源自於少數民族的說法外,也有人認為它與佛教脫離不了關係。
相較於緬甸人的說法,泰國觀光局台北辦事處黃利平表示,泰國人都認為潑水節最初是源自於印度教,卻在泰國與當地人文結合,發展出當地特色。
海外移民 潑水節解思鄉情
中南半島居民向海外遷移時,也移植這項過年的習俗,像聚集大批緬僑的台北縣南勢角地區,每年也配合潑水節日,在四月份舉辦瘋狂的潑水節活動,可惜今年因為缺水的現實條件,讓原本隸屬於台北縣文化曆活動之一的潑水節破例停辦一次。
緬甸
天兵下凡來視察 潑水活動規模最大
記者邱旭伶◎台北報導
在中南半島國家中,過去身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緬甸,將潑水節保存地最為完整,幾乎各大城市都會擴大舉辦這一項活動。
緬甸潑水節期間可分為第一天請天兵下凡,第二天天兵正式下凡,第三天送天兵。在天兵下凡的這三天,緬甸人盛大舉行潑水節,然後再由天兵回報每個人這一年裡的情況。送天兵之後,就是緬甸人的大年初一,這一天百分之八十的緬甸人都不吃肉,年輕人也會在這時努力做公益活動。
緬甸目前的潑水節儀式,常被認為是中南半島規模最大的一國,許多公司行號會趁這段時間搭起活動舞台,接好水管隨時都可以潑水,還會提供許多小點心讓人隨意品嘗。
寮國
門口就有水龍頭 客人進門先見水
記者邱旭伶◎台北報導
「寮國幾乎家家戶戶的門口旁都有一個水龍頭,為的是可以方便潑水。」長期在寮國生活的費玲玲,開宗明義地說出潑水節在寮國盛行的程度。
潑水節普遍盛行於寮國的每一個城市,其中又以龍坡邦最為盛行,當天會有遊行的隊伍在街上繞境祈福,人們還會在臉上塗得五顏六色以為助興。
潑水節期間進入寮國人家裡,主人都會端出銀缽,然後用樹枝沾水灑在客人身上,最後再用一桶水從頭沖到腳,寮國人稱之為「見水」。
部分愛玩的寮國人,覺得單單用清水潑人似乎不過癮,於是發明出先用一種白色粉末灑在別人身上,然後再灑水,兩者混合之後就變得黏黏稠稠地,甚至還會發癢讓人覺得不舒服,可以說是一種另類的惡作劇。
印度
潑水儀式叫河力 專玩有顏色的水
記者邱旭伶◎台北報導
每年三月滿月後的隔天,是印度人過農曆年的時候,也會舉辦一場名為河力(Holi)的潑水活動,當地人用有顏色的水相互潑灑,情況與中南半島的潑水節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部分印度人會認為中南半島的潑水節是透過宗教的管道由印度輾轉傳過去。
印度河力源自於興都教的神話故事,印度人在此節慶的前一天都會舉辦一場營火晚會,象徵將怪獸燒死。河力當天,印度人會用紅色、綠色、黃色的粉末互相撒弄,也有人乾脆將這些粉末調進水裡來潑灑,過程相當瘋狂。此外,印度各大城市也充滿遊行的隊伍,許多傳統音樂、舞蹈團體都會在遊行行列中與民同歡。
河力是印度全國性的節慶活動,但是每個城市卻因為神話的起源稍有不同而有差異,不過大多數印度人都會到附近的廟宇或家廟拜神。
泰國
清邁古城最道地 護城河裡找水潑
記者邱旭伶◎台北報導
泰國潑水節是泰國人過佛曆新年的大日子,是一項全國性的大節日。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泰國潑水節會在四月十三日類似台灣除夕這一天,將寺廟裡的佛像請出來參加遊行,讓民眾有機會可以用水來浴佛,很多平常足不出戶的高僧,也會在這一天出來參加浴佛的活動。
在曼谷這個國際都市裡,過去曾因潑水節造成嚴重的車禍事故,因此曼谷地區的潑水節活動已明顯受到限制,很多國外旅客或泰國本地人若要體驗原味十足的潑水節活動,都會到清邁去,讓清邁地區的飯店在潑水節期間一房難求。
清邁地區有一條古老的護城河,每年到了潑水節前夕,當地政府就會更換乾淨的水,讓民眾過節使用。泰國人潑水節光用清水還覺得不過癮,便會在水裡加進白色痱子粉,很多人常常被噴得全身白白的。伴隨著潑水的節慶,清邁地區也會舉行潑水皇后的選拔活動,並於潑水節期間與其他民俗陣頭一起在市區內遊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