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頭號功臣

特寫:格林斯潘—僅次於總統的第二號人物

標籤:

【大紀元3月10日訊】3月6號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也就是美國的中央銀行行長格林斯潘的77歲大壽。這位德高望重的風雲人物對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貢獻被世人所公認。 圖為格林斯潘檔案照。(法新社)

*僅次於總統的第二號人物*

据美國之音記者楊靜紐約3月9日報導,提起[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不僅在美國是家喻戶曉,在世界上他也享有相當高的威望。他1926年3月6日出生於紐約市。自1987年,格林斯潘掌管[美聯儲]以來,已歷經16個年頭。格林斯潘在控制通貨膨脹和提升消費者對經濟的信心方面可謂功不可沒,他被認為是美國僅次於總統的第二號大人物。

*差點兒成了音樂家*

格林斯潘生長於紐約曼哈頓,由母親及外祖母帶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一向嚴肅的經濟學家在年輕時,曾積極追求在音樂方面的造詣,高中畢業後,還曾以薩克斯管和單簧管演奏師的身份隨樂隊巡迴演出一年。1944年到1948年,格林斯潘就讀於紐約大學商學院,並在1950年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之後,與債券交易人William Townsend組建[Townsend-Greenspan 經濟咨詢公司]。1958年Townsend過逝,格林斯潘成為該公司的總裁及擁有者。1977年,拿到他的博士學位。

*通脹失業控制有方深得讚譽*

格林斯潘自1967初涉政壇,充當尼克松總統競選團隊的民主政策調研主管。在1987年,裡根總統正式任命格林斯潘為[美聯儲]主席。葛老任職期間,由於在有效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提高就業率和消費者信心而深得金融界的讚譽。[慕迪信用評級公司](Moody’s Investor)的Kamalesh Rao認為“格林斯潘是歷史上最有能力的聯儲主席”。

根據著名的低失業率必然導致通貨膨脹上升的“菲律普曲線”論點,多年來,經濟專家們堅信,為控制通貨膨脹,失業率不可低於6%。而在格林斯潘經濟時代,失業率跌破4%的低位,通貨膨脹卻全然不見。

*成功預見90年代信息科技飛躍*

格林斯潘的功勞之一,就是他預見到了90年代信息科技飛速發展,不但能提高生產效率,也提高了美國經濟增長的力度與速度的上限空間。他不顧[美聯儲]以及國會保守人士的冷嘲熱諷,堅持推行原定政策,實現了美國經濟史上最長的一次增長擴張期。同時,格林斯潘首創的超低失業率新標準,為美國中低階層以及數百萬窮人和移民創造了巨額財富。

《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的經濟專家Peter Coy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說:“他給美國經濟更大的增長空間是正確的決策。他為美國民眾與世界民眾創造了致富的機會,因為美國經濟是世界經濟的核心。”

*快速繁榮與科技泡沫*

由於格林斯潘的貨幣政策與利息調整策略鼓勵人們投資,股票市場成了美國新經濟和新型技術工業的籌資中心,從而為美國創造了高效率、高增長和快速繁榮的環境。但有些經濟學家認為這也引發了相當嚴重的後果,導致2000年初的科技泡沫與股市大跌。

[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的首席經濟師William Dudley說:“我認為,格林斯潘應該注意的是對工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保持相對冷靜的態度。因為他對生產效率上升的大幅宣揚,無形中鼓勵了投資人在股市高峰時投資科技資本產業市場。”

*布什要撤格林斯潘,難*

另外,【彭博新聞社】的一位經濟專家指出,格林斯潘不久前在國會作證時暗示自己任職期滿,無心戀查棧,並且對布什總統的減稅方案提出批評。人們預計2004年6月份,[美聯儲]主席這把交椅有可能換人。但美國之音專訪的幾位經濟專家則有不同的看法。[高盛公司]的首席經濟師William說:“我想布什政府當然希望格老支持經濟方案,但是如果布什政府單純因為這個原因就不再任用格老,有點太過份了。我想格林斯潘能過這一關。”

《商業周刊》經濟專家Peter Coy說:“格林斯潘已樹立了控制通貨膨脹和英明決策的威望,如果他不想再幹了,布什當然有自由另選他人,但如果格林斯潘有意願繼續就職,但布什政府不任命他,我想美國的金融市場會出現大跌,因為人們會對美國經濟的實力與內部機制失去信心。”

*精力充沛77歲不服老*

然而已77歲高齡的格老,會不會因高齡而力不從心呢?《商業周刊》的Peter Coy繼續說:“我想有人在77歲是衰老無力。但有人即使到了80 也是精力旺盛。我想格老是屬於那種精力充沛過人,經驗與資歷隨歲月而加深的人。”

高盛公司的William說:“我與格老面談多次,他總是聰慧、敏感、精力過人。我們每次交談都覺得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對經濟方面的知識,他可以說的上是世界上最豐富的人。”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格老國會作證華爾街潮漲潮落
格林斯潘質疑布什減稅計劃
格林斯潘再次警告美國赤字危險
格林斯潘反對提高存款保險上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