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4日訊】(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特稿)農曆新年是中國人的喜慶日子,不過,相信今年大部分香港人及政府主要官員都無法快樂地度過這個節日,因為從一些數據都顯示,香港至今無法擺脫經濟困境。
前幾天政府公布的數字顯示,本地失業率在前幾個月從高位調降後,最近又有回升跡象。
香港於一九九八年初受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後,經濟惡化,失業人數上升,並於去年五月創下百分之七點八的歷史紀錄。但自此比率開始回落,同年七至九月的季度為百分之七點一。不過,最新數字顯示,去年十至十二月的失業數字回升至百分之七點二,失業人數為二十五萬三千人。
根據資料,目前本地失業人口中,以三十至五十九歲的群組最為嚴重。一些學者指出,這個群組的市民教育水平較低,屬於非技術工人,經濟不好,他們最受衝擊。
另據統計,目前香港三百五十二萬勞動人口中,約百分之四十以上只有中學以下程度,完全缺乏競爭力。
科技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近日接受本地報章訪問時,預期短期內失業率仍會維持在百分之六點八至百分之七點三的高水平;要改善失業問題,只能寄望一些大型基礎建設項目的上馬,包括連接香港、澳門及珠海的大橋,以及香港成功開設物流中心,提供就業機會。
雖然不少學者專家認為,要改善失業問題並無他法,只能寄望經濟復甦,但政府各部門仍絞盡腦汁,思考協助市民就業的方法。近期政府就提倡本土經濟,撥出土地重建已經式微或消失的夜市或露天購物商場,透過某些優惠措施鼓勵失業人士自行創業。
目前本地已建立了多個具特色的夜市和露天購物場,招徠不少市民遊玩或購物。但實施至今,一些輿論卻質疑此舉是否有效,因為投標經營者大都是附近商店老板,他們只是找來失業者冒認頂包投標。此外,他們認為,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這些露天商場只是搶走附近零售店的生意,對整體經濟並未帶來效益。
除了失業問題外,已經持續了五十個月的通貨緊縮,至今也仍未改善。
近日官方公布的數字指出,去年十二月的通縮為百分之一點五,比十一月的百分之三點六有所改善。但政府官員指出,如果扣除某些特別因素,十二月的通縮情況實際上沒有改善。官方預測,去年全年的通縮平均達到百分之三。
通縮代表本地市民消費疲弱,而消費者不敢消費,最後只會導致飲食及百貨等零售店裁員或倒閉,製造更多失業者。
為了刺激消費,改善通縮,政府去年宣布連串穩定樓價的措施,希望挽回市民對房地產市場的信心,穩定價格,但成果似乎有限。根據香港政策研究所近日公布的數字,港人對房地產市場的信心指數只有五十九點七分(滿分為二百分),創下十四個月的新低。
有人預期本地的通縮年內會持續好轉,但也有人憂慮,政府為了開源節流,正準備加稅及削減公務員薪酬,這些舉措最終只會令市民更加不敢消費。他們指出,經濟遲遲沒有好轉,已有不少市民心存「未雨綢繆」的心態,不敢胡亂消費,而今又傳出政府減薪及加稅,其結果只會進一步削弱市民的消費意願。
失業及通縮是當前香港經濟所面對的兩大難題,政府固然急於思考解決之道,但當前政府首要解決的,卻是其財政赤字。
金融風暴過後,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收入年年減少,開支卻相對增加,入不敷出,估計本年度的財政赤字就高達七百億港元。政府財政出現赤字,外界都憂慮這會令國際社會對香港失去信心,影響香港的金融體系。為此,行政長官董建華在其最新發表的年度施政報告中,已把改善財赤的工作放在首位。
近日外界不斷傳出,政府很可能會加稅及削減某些撥款來減少支出;而削減公務員薪酬也勢在必行。
對於政府一方面要改善通縮,一方面卻要加稅來消減財赤,部分輿論對其成果提出了質疑。信報最近發表的社論指出,如果政府為了削減財赤而加稅,增加市民的負擔,卻只會令市民更加不敢消費,以致通縮問題無法獲得解決;通縮不消失,經濟無法活絡起來,最後又是一潭死水。
所以,有人認為,目前政府所面對的連串經濟問題,其實就像一個生物鏈,經濟復甦處於最上層位置,這個問題一旦獲得解決,失業、通縮和財赤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問題始終存在。
經濟陰霾一天不消失,香港民間從金融風暴以來所積聚的怨氣恐怕仍難以消散。面對如此境況,不但政府高層官員在農曆年間仍要思索振興經濟之道,而市民面對失業及經濟問題困擾,相信也不能暢懷地彼此「恭賀新禧」。(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