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9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據統計,超過四分之一的早產兒合併有慢性呼吸道疾患,病童出院後各種突發狀況常讓家長手足無措,醫師建議住院期間家長應及早進入狀況,積極學習相關照護知識,出院後才能馬上應用,使慢性呼吸道疾患相關的發展遲緩問題大幅降低。
研究發現有二成五到四成的早產兒,因為先天肺部發展不成熟或養育過程中肺部發育不良,會出現呼吸窘迫與餵食困難等問題,若未有效控制,也可能導致發展遲緩,而出院後再度住回加護病房的機率更是一般早產兒的四到十倍。
台灣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朱世明表示,慢性呼吸道疾患是早產兒家長進行居家照護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許多家長的用心毋庸置疑,但還是有不少仍過於被動,同時也未定期回院檢查。
朱世明比喻,早產兒照護就如同一場接力賽,醫護人員竭力衝刺後,看到交棒給家長後卻蹣跚落後,不免備感挫折沮喪。
他指出,只要與醫師密切配合,施以妥善居家照顧,早產兒其實是很有潛力的,在出生後住院期間,家長就及早積極學習照顧早產兒的知識與技巧,定期參與衛教,出院返家後才不會手忙腳亂。
朱世明表示,病童因呼吸與餵食吞嚥協調性不佳,導致進食時可能出現呼吸窘迫或暫停,造成血氧濃度降低,也較易出現嗆奶、溢奶等現象,嚴重時會導致吸入性肺炎。
因此孩子出院前,家長就應該積極學習餵食技巧、正確使用血氧監測儀、急救措施與種種相關知識,家長若懂得越多,越能減少不必要的恐慌,照顧上更能得心應手,也越能留心到異常徵兆。
除了正確妥善的居家照護外,遵循醫師指示用藥、定期回診複檢也是非常重要,但卻是容易被疏忽的一環。朱世明表示,治療目標主要在呼吸道功能的復原,減少支氣管攣縮與發炎反應,必須透過藥物加以控制,家長若自行停藥或減量,都會影響病情的控制。
此外,慢性呼吸道疾病病童因為呼吸費力,消耗能量較多,因此在營養上必須特別注意,目前臨床上多建議在奶粉中添加葡萄糖聚合物與中鏈脂肪酸,能在不增加心、肺、腎負擔的情況下,補充足夠熱量。
同時平均約兩個月就應該回診複檢,醫師可對呼吸道功能進行評估,同時能進行發展狀況評估,只要妥善照顧、及早介入,在各個發展里程碑上出現發展遲緩的比率可以大幅降低。(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