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內蒙古於戰國時已出現農耕生活

標籤:

【大紀元12月1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一日電)「逐水草而居」的放牧型態,是一般人對早期蒙古等邊疆民族生活的印象。不過,中國大陸考古專家最近推翻了這項認知,因為從內蒙古自治區的遠古墓葬群中,發現遺骸配戴農耕食物等證據顯示,內蒙早於戰國時代就有農耕生活。

新華社報導,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家日前在和林格爾縣發現一個戰國墓葬群,其中個別墓主人身上明顯帶著享用農耕食物的痕跡,專家據此再以相關葬俗推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古敕勒川地區,早在數千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小型農耕生產。

敕勒川,即今內蒙古土默川平原,包括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默特左旗等旗縣。西元五世紀,因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敕勒部族居住於此而得名。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永志說,這個墓葬群已出土銅器、鐵器、陶器、玉器和古錢幣等百餘件文物。最奇妙的是,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的人類學專家鑑定墓主人外型、身分等特徵時,驚奇地發現個別屍骨上有齲齒。

他說,以現代醫學常識研判,只有長期食用含糖量的食物才可能形成齲齒,食用肉類不會形成齲齒。此外,這個墓葬群與當地已發現的同時期遊牧部落墓葬群有諸多不同,比如新發現的墓葬群殉牲現象極少,只有個別墓葬有少量的豬、羊等。考古專家據此推斷,這些墓主人生前應屬於一個農耕生產型態的部落。據歷史書籍記載,古敕勒川地區長期以遊牧經濟為主,但由於鄰近中原,再加上農耕文化逐漸北移以及蒙漢民族融合等因素,至清朝光緒年間,農耕才成為當地的主要經濟。

相關新聞
【時事金掃描】日本拉響警報 接種者死亡激增
【翻牆必看】中共正命懸一線
中共23機艦船台海周邊活動 台軍嚴密監控
中共兩名廳官趙明、杜平太同日被官宣落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