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0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台灣多汗症手術浮濫問題近來引發討論,代償性出汗的後遺症隨之受到重視。
醫師表示,有些醫院甚至讓住院醫師單獨代刀,影響手術品質,而嚴重代償性出汗問題,目前仍難以有效解決,但口服藥物對於某些體質有不錯效果,不妨一試。
二十三歲的小惠,為解決手汗的困擾,去年進行了「胸腔內視鏡交感神經截斷術」,不料術後換來嚴重代償性出汗,動不動就全身溼透,讓她悔不當初,醫師也束手無策,現在天氣轉涼,流汗轉移的困擾已經減輕,但是她很擔心,明年夏天,惡夢又會重演。
所謂代償性出汗就是流汗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若情況嚴重,不但會帶來生活上極大不便,更是身心煎熬。
一名神經外科醫師私下表示,過去曾有患者,因為受不了代償性出汗的困擾,竟走上絕路。
他並指出,因為患者眾多,有些醫院竟交由住院醫師獨立操刀,手術品質堪慮。
國防醫學院神經外科副教授陳建良指出,內視鏡手術雖是唯一能根除多汗症的方式,但手術者經驗很重要,手法純熟與否、該截斷哪一條胸交感神經,均會影響手術效果、復發機率與代償性出汗的程度。
陳建良表示,嚴重代償性出汗目前仍無法有效解決,不過曾有患者因手術失敗手汗復發,但轉移到其他部位的出汗卻也消失了,可能是因為被截斷的神經意外再生,恢復傳導功能。
這與一種號稱能治癒代償性出汗的「交感神經重建術」原理類似,儘管價格高達十幾萬,衛生署也尚未許可,亟欲脫離苦海的小惠卻躍躍欲試,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她又擔心手術後會不會更糟,這無疑又是另一場豪賭,令她陷入兩難。
台灣有一半多汗症患者接受手術,比率全球第一,而術後苦於代償性出汗者,卻也因此佔皮膚科門診所有多汗症患者中第一位,其次才是手汗,這也是台灣獨有的醫療生態之一。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嚴重代償性出汗十分棘手,根據他的經驗,這幾年來,經評估能藉注射肉毒桿菌治療者僅個位數,不過他表示,目前已有十幾種藥物證實有效,患者不妨姑且一試,或許能有不錯效果。
這些藥物包括,抗組織胺類藥物、抗膽鹼類藥物、降血壓藥、消炎止痛藥、抗焦慮藥等,可抑制不同機轉引發的多汗,效果視患者體質而定,而目前市面上也有足夠濃度的制汗劑,兩相配合,或許能紓解患者一部份的痛苦。(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