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陳蘇報導) 中國新領導層在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做出一些保證,其中包括允許轉讓土地經營權,以及允許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規模經營農村經濟發展出路*
中國加入世貿後一直擔心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農業在大量湧入外國農產品衝擊下無力競爭。一些農業專家認為,雖然中國目前仍然要長期堅持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把它作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核心穩定下來,但是中國農業要想提高效率,提高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逐步發展實行較大規模的經營,也就是允許一部分農民經營更多的土地。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教授王一江長期研究農業所有權問題。他說,世界農業歷史證明,取得效率的途徑之一就是擴大經營規模。他說:“在世界農業發展的歷史上,通過規模經濟取得經濟效益的例子是很多的。尤其是在北美,澳大利亞等新大陸國家,他們地廣人稀,大力發展農業機械,使用現代化手段,都是靠規模經濟來獲得農業效益的。”
*解決農村過剩勞力當務之急*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經濟系徐滇慶教授說,現在提出逐步發展規模經營的口號符合發展規律,給農民以選擇自由。而規模經營就是實行農業機械化、節省勞動力、提高效率。不過他認為,中國農村現在大量減少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產量一點不會受影響。中國農業面臨的問題不是規模經營,而是如何給農村剩餘人口找飯碗。他說:“大家都知道把土地割成很小的一塊一塊的,對農業機械的耕種是不利的,但是問題在於農村低估有一億四千萬,高估有兩億二千萬剩餘勞動力,每年差不多有一千萬到兩千萬的勞動力在農村產生。”
徐滇慶教授說,中國江南地區有很多一家八口人耕種半畝地的情況,他們缺的是錢,多的是勞力。他認為應當大力發展農村中小型企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而不是盲目引進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
明尼蘇達大學王一江教授也認為,中國是一個土地資源比較稀缺的國家,規模經營這條路未必適合中國,而且這也不見得就是農業成功發展的唯一途徑。他說:“世界上也有很多國家長期以來土地比較稀有,已經形成了一種精耕密做,精耕細做,靠大量勞力化肥的投入,在有限的土地上形成更高的效益,也有這樣的經營模式,比如在日本和西歐大多數地方就是這種經營模式。”
*消除城鄉差別解決聲譽勞力問題*
美國威爾森國際學者中心研究員、紐約市立大學夏明教授說,中國經濟如果想繼續發展,就必然要提高農業效率,允許農民轉讓土地經營權,允許土地兼並。為了解決由此引發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對此提出的舉措是消除城鄉差別。他說:“它現在就是要打破城鄉樊籬,允許農民進城,而且城市應該允許農民享受當地社會服務和應有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會把隔離城鄉的戶口制度破除掉。它就提出了一個全國的統一勞動力市場,允許農民城市化的過程進入城市,通過城市把農民消化掉。”
夏明教授說,這意味著根本改革戶籍制度,給予千千萬萬中國農民平等的政治和經濟權利。這不僅會使中國社會充滿活力,也會充滿很多不安因素。
*放鬆對農業管制最好出路*
明尼蘇達大學王一江教授說,從技術角度看,政府沒有必要談農業要進行某種規模的經營,放鬆對農業管制是對農業最好的促進。王一江說,雖然中國政府在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方面是積極的,但在土地所有權方面卻依然沒有獲得突破。當農民只有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時,就不會對土地進行長期的投入和保護。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還可以代表國家行使土地所有者的權利,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和流失,中國農業的長期發展仍然會障礙重重。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