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愛宗:《京報》之光榮以及《新京報》之夢想

昝愛宗

標籤:

【大紀元11月18日訊】2003年11月11日,《新京報》出版了,我想起了老《京報》,想起了《京報》創辦人邵飄萍先生。

在近代中國100年的新聞史上,或許只有「萍水相逢」四個字可以承載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光榮與夢想。「萍水相逢」所提到的邵飄萍、林白水,是中國最傑出的獨立報人,他們親自創辦獨立自由報紙,親任時評主筆和社長,當無冕之王,冒無頭之險,不顧自身安危,為國家和人民利益奔走呼號,向專制敲響警鐘,寫出振聾發聵的文章,以死立言,最終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獨樹一幟的楷模人物。

邵飄萍說,「余百無一嗜,惟對新聞事業乃有非常興味,願終生以之。」1926年4月26日,《京報》社長邵飄萍在北京前門大街南端的天橋刑場遭北洋軍閥殺戮,僅40歲。有評論認為,「自從民國成立以來,北京新聞界雖然備受反動軍閥的殘酷壓迫,但是新聞記者公開被處死刑,這還是第一次。」

前輩們的犧牲正是前輩們的光榮,前輩們的夢想則是犧牲者無法實現的夢想。馮玉祥評價他,「飄萍一支筆,抵過十萬軍。」毛澤東說,「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秀品質的人。1926年他被張作霖殺害了。」自由獨立報人死於殘暴軍閥之手,飄萍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飄萍在北京創辦著名的《京報》時,恰封軍閥混亂、民不聊生的1918年,他在10月5日出版的創刊號上明確提出,報紙「必從政治教育入手。樹不拔之基,乃萬年之計,治本之策。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是即本報之所作為也!」(創刊詞《本報因何而出世乎》)《京報》一開始僅兩個人,無黨無派,不以特殊的權力集團為後盾,主張言論自由,自我定位是民眾發表意見的媒介。很快就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聲望傾動一時。1926年4月24日,邵飄萍被因言獲罪,遭張作霖逮捕,《京報》首次被封,終期2275號!

被捕前兩日,飄萍已於1926年4月22日《京報》發表「飄萍啟事」,實在感人肺腑,特意錄文如下,以示銘記和緬懷:

「鄙人至現在止,尚無黨籍(將來不敢予定),既非國民黨,更非共產黨。各方師友,知之甚悉,無待聲明。時至今日,凡有怨仇,動輒以赤化布黨誣陷,認為報復之唯一時機。甚至有捏造團體名義,郵寄傳單,對鄙人橫加攻擊者。究竟此類機關何在?主持何人?會員幾許?恐彼等自思亦將啞然失笑也。但鄙人自省,實有罪焉,今亦不妨布之於社會。鄙人之罪,一不該反對段祺瑞及其黨羽之戀棧無恥;二不該主張法律追究段、賈等之慘殺多數民眾(被屠殺者大多數為無辜學生,段命令已自承認);三不該希望取消不平等條約;四不該人云亦云承認國民第一軍紀律之不錯(鄙人從未參與任何一派之機密,所以贊成國民軍者,只在紀律一點,即槍斃亦不否認,故該軍退去以後尚發表一篇歡送之文);五不該說章士釗自己嫖賭,不配言整頓學風(鄙人若為教育總長亦不配言整頓學風)。有此數罪,私仇公敵,早伺在旁,今即機會到來,則被誣為赤化布黨,豈不宜哉!橫逆之來源,亦可以瞭然而不待查考矣。承各界友人以傳單見告,特此答陳,借博一粲。以後無論如何攻擊,不慾再有所言。」

繼4月26日邵飄萍遇難後,《社會日報》主筆林白水撰文痛斥軍閥,同樣獲得一死。8月6日,林白水撰文《官僚之運氣》,抨擊官僚和軍閥,罵張宗昌的心腹潘復為張的「腎囊」,終於觸怒了潘復和張宗昌。當天晚上遭到張宗昌逮捕,僅僅過了3個小時,他就被槍殺在天橋刑場,僅52歲。

白水前輩,為我國辛亥革命時期自由獨立報人,辛亥革命後,曾在北京創辦《新社會日報》,時常被勒令停刊,後來復刊為《社會日報》。「三家村夜話」之一的鄧拓這樣評價他的福建老鄉:「現在看來,林白水的一生,無論如何,最後蓋棺論定,畢竟還是為反抗封建軍閥、官僚而遭殺害的。我們應該建議在編寫中國近代報刊史的時候,適當予以應有的評價。」

堅持新聞自由光榮使命的獨立報紙《京報》已經成為歷史,標榜「負責報導一切」的《新京報》則力爭記錄當下正在發生的歷史,一篇題為「責任感使我們出類拔萃」的發刊詞,是何等的豪情萬丈:

歷史開始了。155年前,卡爾.馬克思創辦了新萊茵報。152年前,亨利.雷蒙創辦了紐約時報。85年前,邵飄萍創辦了京報2003年11月11日,冰雪消融,多雲轉晴,新京報在中國首都北京橫空出世。

新京報一小步,中國報業一大步。由於歷史上進步報人邵飄萍創辦的京報曾經燭照過一個時代,我們這張新京報的創刊,被外界廣泛解讀為一次偉大的復刊行動。這實在是一個善意的、富有創造性的誤解。我們不敢掠人之美。但是我們也不能數典忘祖知識份子的良心,從來就是奠定報業大廈的基石;知識份子的風骨,從來就是支撐報業大廈的脊樑。歷史上的京報如此,新京報也理應如此。

新京報的口號是:「負責報導一切」。新京報致力於對報導的新聞負責,一切新聞和一切責任。有責任報導一切新聞,追求新聞的終極價值和普世價值;更有責任對報導的新聞負一切責任,包括政治責任、經濟責任、文化責任和社會責任。新京報在體制內行使媒體的權力,開展建設性的輿論監督;認同意識形態產品屬性,奉行社會效益優先原則;樹立理性新聞觀念,探索客觀報導模式,努力重組事件、再現事實、還原真相;宣傳有正負之分,新聞有真假之辨;有不可以報導的真新聞,但不可以報導假新聞;遵守新聞道德,尊重新聞規律,追求新聞價值,講究新聞方法。

經過一代又一代政治家報人的努力,新京報必將成為新世紀新北京有責任感和影響力的報紙,一張與大國首都地位相稱的報紙,一張承載中國報人光榮與夢想的報紙。

閱讀以上幾段新京報的「政治家報人宣言」,再回顧邵飄萍、林白水等新聞烈士的獻身精神,我感到最真切的是歷史車輪決不會滾滾後退,今天的新一代報人所肩負的重任更是前所未有的艱鉅。為了繼續前輩們的未競之業,為了實現前輩們所未能實現的夢想,則需要一代又一代後來人,衣缽相傳,前仆後繼,赴湯蹈火,敢於犧牲,無怨無悔,死而後已。

做新聞記者,只要不畏死,只要敢於堅持獨立自由報導,只要敢於把國家的命運與人民的命運承擔在自己的肩上,才能稱之為捍衛新聞自由的真正的新聞記者。

我期待,承載中國報人光榮與夢想的不僅僅是一份或幾份像樣的報紙,而是一批或一大批有著邵飄萍、林白水等新聞烈士獻身精神的新聞記者們。

附錄:

邵漂萍(1886—1926)

原名鏡清,後改為振青,清光緒十二年九月十四日(1886年10月11日)出生於浙江東陽。14歲考中秀才,19歲(1906年)入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1912年任《漢民日報》主編,袁世凱稱帝后,為《時事新報》、《申報》、《時報》撰稿,抨擊袁的罪惡陰謀,以後又在兩年裡寫了250多篇、20多萬字的文章,揭露批判軍閥政府。1918年接連創辦了「北京新聞編譯社」、《京報》,又與蔡元培一起,創辦了「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並舉辦講習會,第一期學習的就有毛澤東、羅章龍等。1920年後,致力於新聞教育事業並讚頌十月革命,介紹馬克思主義思想。1925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4月26日年,以「宣傳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橋被軍閥政府殺害。

轉自新世紀(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昝愛宗:小論沒有文學的浙江和倒掉了的浙江作家
昝愛宗:從施瓦辛格當選加州州長建議張藝謀競選廣電部長賈平凹競選文化部長
昝愛宗:讓美國人的退休傳統成為我們的退休傳統
昝愛宗:如果程維高及其子女早日看到這本書就好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