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成立「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標籤:

【大紀元11月17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專題報導

 沒有研究室,沒有設備,更沒有辦公室,今年九月八日開學,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成立的第一堂課,由中研院院士曹永和在師大博愛樓不到五坪的小教室上課。雖然簡陋,卻正式開啟了我國教育體系正視「台灣文化學」的開端。

 台灣本土教育長期空白,近年由於民主化、本土化的潮流,逐漸使得本土教育成為國家的重要教育政策,有專業能力得以論述台灣本體學,便成為當務之急,師大籌備多年,正式成立了「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日前揭碑之外並舉行了專業座談。

 所長莊萬壽表示,「台灣文化」、「台灣語言」以及「台灣文學」三者必須整合研究,才能夠完整建構台灣主體性的文化,這也是該系成立的原因,他也深切期望透過這個系所的成立及努力,可以成為國內本土學術研究與教育的重鎮。

 從歷年的文化發展看來,靜宜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鄭邦鎮認為,在虛妄的「中華民國陰魂體制」之下,中文系跟英文系訓練出來的人,大多數對台灣冷漠無情,「台灣的中文系、國文系,除了極少數的個人或偶然的集體反思之外,絕大部分的中文系文化幾乎都是頑強地與台灣的主體性與台灣本土文化作對抗,而這群人卻是目前台灣各級學校教師中最大的一群,以至於排擠了如「台灣學」的生存空間。非常支持師大成立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的鄭邦鎮強調,希望可以改變「教育部的病態」,改善「中文系的變態」,推出健全的台灣研究相關系所,以便建立台灣研究的主體性。

 清大台文所教授陳萬益也指出,肯定台灣文學的既有成就,提升台灣文學研究的水準,滿足學生對於本土文化的認知與追求,調整台灣文學生態等等,都是台灣本土文化論述上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對於中文系的態度,「我們應該與中文系保持良性互動,既合作又競爭,共同提升國內語文教學與研究的水準。」陳萬益認為,戰後台灣的中文系,背負太多傳統包袱,以古為尊,不能處理當代及現代的問題,這也使得台文系所以文學為主,「但如果可以有良性互動,中文系可以注入新活水,台文系也可以得到中文系深厚的傳統支援,對兩者研究都會加分。」清華台文所所長胡萬川則表示,要能跟傳統中國文學接軌,當然也要有能力跟世界接軌,甚至可以吸收中國文學的過剩人力,形成顯學,不但可以培育出全方位的台灣文化人才,更可以建構出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澳制衣業者缺乏保護
讀書隨筆 先王穆穆
折磨我10年的心臟病徹底好了!
感冒與小兒聾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