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怡君台北十日電)「B型肝炎」病毒會造成肝病、肝硬化與肝癌,但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究竟有那些?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向民眾大力疾呼,丟棄B型肝炎由飲食傳染似是而非的觀念,B型肝炎主要由體液血液、經過親密接觸或輸血、注射等途徑傳染,不會經由一般日常飲食傳染。
疾病管制局表示,打針、血液透析、針灸、刺青、紋眉、穿耳洞、共用刷牙或刮鬍刀、性行為都可能傳染B型肝炎,如果孕婦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分娩時也可能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飲食不是傳染途徑,「B型肝炎帶原者」的餐飲從業人員也不會在執業過程中散播。
根據民國九十一年衛生統計資料顯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居台灣地區十大死因的第六位,肝癌則為台灣地區癌症死亡第一位,B型肝炎是造成肝病變的主要因素,台灣每年有一萬二千人因肝病變而喪命。
針對國人對於B型肝炎傳染途徑的認知,疾病管制局公佈一項調查顯示,十五歲以上的民眾中,僅有百分之四十六點三受訪者知道B型肝炎是藉由水平或垂直感染,仍有將近百分之四十的受訪者有錯誤觀念,認為「B型肝炎帶原者」的餐飲從業人員應該暫時停止工作。
即使年紀比較大一些的民眾,觀念也不見得比較正確,二十歲以上的受訪者中,還是有百分之二十二點九五到百分之四十六點六的受訪者,錯誤的認為B型肝炎是由食物或飲食傳染。
因此,疾病管制局繼續宣導B型肝炎防治工作,並且自明天起辦理B型肝炎防治有獎徵答活動,詳情可見疾病管制局網站 (http://www.cdc.gov.tw/h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