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
「就憑精神科醫生的一張嘴,為什麼我就得相信自己是個躁鬱症患者?要一年吃上幾千顆的藥呢?」這是四十歲的吳美慧在新書「我在谷底看見陽光」裡的第一句話。而她的懷疑、迷惑,與台灣其他二十萬患有躁鬱症的患者並沒有太大不同。
為了讓民眾對精神疾病有更正向、正確的看法,身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兼副執行長的吳美慧以八萬字的著作,寫出自己走出躁鬱症的心路歷程。
曾經是資深財經記者、現在擁有一家公司的她,與許多人一樣,原本是非常專注的「工作機器」﹔做事比別人快、精力旺盛,可以一週只睡十幾個鐘頭、腦袋依然靈光。
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吳美慧雖然隱約感覺到精力過度、躁動、幾近爆發,但直到「鬱症」發生前,她都未曾想到自己罹患精神疾病。
三十九歲那年,鬱症重重來襲,吳美慧形容,當時自己的生命力就好像破了洞的氣球,在每天的每分、每秒一直漏氣。她甚至花了十幾萬買了頭等艙機票去美國,準備回來後就死。直到朋友拖著她去就醫,疾病終於出現轉機。
吳美慧就醫後,漸漸卸下武裝,不再需要時時戴著面具偽裝自己﹔她形容自己從原本的萬事OK小姐,到變成平凡小姐、愛哭包,也開始懂得釋出求救訊號。
也因為如此,這場將她推落谷底的疾病,卻也將她拉回遠離以久的家庭親情,讓她在深谷底看見另一道不同的陽光。
即使至今仍在與病魔掙扎,仍會多少留戀躁症發作時「病態」般用不完的精力、精采的生活。對於用藥後的低迷與身心不振,深惡痛絕,吳美慧仍願意以自己找到生命持續動力和不放棄的態度,與其他患者分享。
她在書中這麼形容躁鬱症患者面對的狀況。她說:「遺傳基因造成的先天性躁鬱症,就好比有些人一生下來便有鼻子過敏的問題,這個問題會和他們在一起一輩子,除了開過敏藥之外,沒有其他方法,也永遠不會好。」因此「和過敏性鼻炎患者一樣,躁鬱症患者需要避開任何可能造成疾病復發的『過敏原』,這個過敏原其實就在於生活節奏、態度與習慣。」
她希望藉著這本書的出版,提醒讀者注意自己的情緒,避免在無知中惡化為精神疾病。(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