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9日訊】(中央社記者盧健輝香港九日電)對於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昨天發表連任後首份施政報告。香港報章今天相繼發表社論認為,這是一份比較平實的施政報告,可惜具體措施說得不多,又沒有明確的進度表和里程碑,不足以令市民對前景恢復信心。
明報的社論表示,董建華的施政報告表明,特區政府終於承認財赤問題既迫切又嚴重,開源節流雖會使通縮輕微惡化,卻是必需的,否則香港信貸評級會下降,投資環境會轉壞,資金會大量流失,金融穩定會受衝擊,後果不堪設想。
社論認為,面對香港的經濟困局,有了正確的分析,知道發展的方向,並不等於看到了幽黑隧道盡頭的亮光。對於被經濟不景氣折磨了好幾年的港人來說,施政報告所說的,雖然中肯踏實,終究還是概念和理論,不是具體的政策和措施,不知道什麼時候經濟可以復甦,不敢肯定財赤是否受到控制,信心自然難以恢復。
為此,社論提醒,特區政府必須盡快推出具體措施,並設定進度表和里程碑,讓公眾清楚看到,振興經濟和消滅財赤不是空頭支票,而是不斷看到進展的、實實在在的施政目標,唯有具體措施和實際行動,才可重建市民對董建華政府和香港的信心。
太陽報的社論表示,董建華發表連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內容卻是新瓶舊酒,帶來的不是驚喜,卻是失望和煩憂。
社論指出,經濟惡劣、通縮嚴重的環境下,全球的應付竅門不外大幅減稅和擴大內需,今日的美國也提出五萬億元減稅鼓勵消費,新加坡也大幅減低利得稅以吸引投資,唯獨是香港倒行逆施,向市民口袋開刀。市民面對加稅增費壓力,只有進一步斧削消費,撙節其他支出,到頭來,政府從各方面應得稅收因而減少,有可能抵銷了增收的稅項,甚至會得不償失,導致後果是整體經濟繼續收縮,過去五年不斷下沉的經濟勢頭無法戢止,更可能在低位持續下沉。
社論認為,施政報告提出「共同承擔,解決財赤」,是不盡不實,所謂共同承擔,只是普羅市民,十八萬公務員沾不上份兒,他們繼續享受不合理的高薪厚祿和形形色色福利津貼,毋須減少一分一毫收入,縱然社會大眾的共識是公務員應該減薪共渡時艱,政府仍然拖拖拉拉,議而不決,沒有任何減薪措施以紓緩財赤,市民雖無奈接受加稅增費的事實,肯定極不信服,增添怨氣、怒氣,也加劇社會分化。
星島日報的社論表示,「施政報告」以振興經濟作為重點,抓著了市民最關心的問題。雖然所分析的問題成因屬於老生常談,但總算說中了市民最關心的時弊,特別是財赤問題逼在眉睫,已是社會共識。不過,這份多年來最短的「施政報告」,介紹具體解決問題的招數,只是蜻蜓點水,尤其在開源節流解決財赤問題時,儘管信誓旦旦要果斷解困,公眾卻看不見政府在削減公務員開支上,肯使出足夠的大力度。
社論指出,政府有責任照顧社會上最貧苦的一群,加稅的重擔又要由中產階級主力肩負,難怪董建華昨天已承認,未來幾年中產階級要受苦。
社論認為,董建華明言解決財赤需要由社會共同承擔,又指公務員同意「有必要時」減薪,為此高層領導已作表率自削工資。此舉雖然人數有限,但對節省公帑已盡了一分力,顯然會增加全體公務員減薪的道德壓力,這一步既然已走出了,就應該義無反顧繼續下去。(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