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1月28日報導)
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本星期一舉行聽證會,請非政府環保組織和環保研究機構的代表就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和進步作證。
星期一的聽證會上有四個機構的代表作證。它們是威爾遜中心環保項目高級研究員特納女士、美國法律協會亞洲法律項目的副主任羅漢、多年研究國際環保、健康和安全問題的費利斯博士和外交關係委員會的亞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伊考諾米。
*中國環保變化最大*
四位專家指出,過去2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導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量財富的積聚。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保問題。經濟的發展導致對水源、土地和能源的極大需求,森林被進一步砍伐,草原沙漠化,洪水災害變得更加頻繁,河流污染,一些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過去20年的發展已經使中國在某些方面成為全球和東亞地區最大的環保問題所在地。這些問題包括酸雨、臭氧層破壞、氣溫升高和生物多樣化平衡的破壞。環保問題給中國人的社會和經濟福址帶來傷害。由於當局在規劃經濟發展的時候不能有效的結合環保努力,出現了新的健康問題、大規模人口遷移問題、強制性移民定居,甚至出現新的社會動亂的可能。
但是專家們指出,以上問題並不意味著中國當局無視環境保護帶來的挑戰。外交關係委員會的亞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伊考諾米女士說,環保問題在中國領導層的日程上地位日益升高。大家知道,目前中國是在環保方面接受外來援助最多的國家。專家們說,由於國際和國內的壓力,中國領導人對改善環境越來越重視。基於這些原因,中國各個同人權有關的領域中,環保領域是變化最大的領域。
*半官方和非政府活動*
具體表現有:第一,在中國已經出現環保活動分子活動的政治空間。過去十年來,綠色環保非政府組織在快速成長。各大學、研究所、記者組織參與環保的活動都在增加。這一發展的基本原因是,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光靠政府的力量解決環保問題是不可能的。因此當局開始允許半官方和非政府的各種組織存在和活動。這些組織在教育公眾提高環保意識、監督政府機構的環保工作、研究針對具體環保問題的對策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獨立的非政府環保組織目前處於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前沿。雖然這些組織多數都很小,但是他們的成長給其他領域的非政府組織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楷模。比如,環保組織跟國外同類組織的聯繫與合作,環保組織推動地方政府並從同地方政府的合作中爭取更多空間。同國外環保組織不同,中國的環保組織很少組織對抗性的抗議示威,而是跟政府和工業界建立一種互補的關係。
*環保記者作用*
第三,由於參與環保的記者享有更多自由,他們能夠比報導其他問題的記者更多的推動社會的環保意識,調查各地的問題。專家們特別指出,中國的環保記者在保護環境方面的作用很大。其中的原因是環保記者受到當局的限制比較少。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一萬三千多名記者就環保問題發表過十萬零四千多份報導。
威爾遜中心中國項目高級研究員特納女士說,從短期來講,中國綠色公民社會目前的發展更加依賴於非政府組織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依賴於政治空間的擴大。專家們指出,在中國,非政府組織是一個很新的概念。非政府組織的登記程序也很繁雜。盡管如此,非政府環保組織還是有相當多的空間可以進行活動。一般來講,那些已經有官方機構工作的地點,非政府組織比較難以開戰工作,但是在官方機構沒有開始工作的地點和領域,非政府組織就可以作很多事情。
*非政府組織不足*
另一個限制是非政府組織難以在其他地方開設分部。資金和組織能力也是大問題。專家們說,多數中國的環保組織都從國外得到資助。在組織能力方面,多數中國的環保組織是某個活動分子一個人發起組織的,他們有些人不了解管理一個民間組織的方法。國外的環保組織多數是從會員的會費和慈善機構的捐獻中得到資金的,而在中國這兩種籌資方式都還很不普遍。在調查環保問題的技術手段上,這些組織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專家四項建議*
幾位專家最後就美國如何幫助中國改善環境提出了四項建議。第一,取消對“海外私營投資公司”的限制,取消對“美國亞洲環保夥伴”的限制,讓這些機構更自由地對美國公司提供幫助,以便這些公司進入中國的環保技術市場,目前這一市場由日本和歐洲支配。
第二,取消對“美國國際開發署”在中國參與的限制。國際開發署的對華援助重點是政府管理、公共衛生、法制和扶貧。國際開發署是幫助中國對付環保問題的最有利的工具。
第三,更好的利用現有的美中環保機制。這主要是指兩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美中環保與發展論壇”和非政府機構“中美可持續性發展中心”。
第四,增進中國現有的推動法制建設的努力。美國國務院的外交、人權和法制部門已經把環保作為在中國首要援助的領域。美國駐華使館也在從經濟上大力支持中國的環保管理。專家們相信,環境保護仍然會是中國改變現狀最快的領域。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