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1月25日訊】 中國交響樂史
還是上次辦呂思清《梁祝》小提琴協奏音樂會的時候,就有一位北大校友建議我寫一篇文章談談中國交響樂的昨天和今天。我當時覺得這個題目太大,況且報紙上文章一長,就失去了讀者,因此一直沒有勇氣動筆。最近,翻閱了一些有關的資料,我一邊看一邊搖頭歎息,沒想到祖國交響樂史實在是太短了點,像模像樣的作品真的不多。
西方交響樂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安家落戶大約始於上個世紀20年代。那時中國正處於封建割據,軍閥混戰,外敵入侵的內外交困,兵荒馬亂之中,因此交響樂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都沒有站穩腳後根。那時出了一批海歸和土生的作曲家,其中包括肖友梅,黃自,江文也,馬思聰,冼星海,賀綠汀,成為交響樂在中國的引路人,也寫了一些富有民族氣質的作品,比如說黃自的《懷舊》,江文也的《故都素描》,冼星海的《中國狂想曲》等等。在1920年─1949年間,有案可稽的作品不到50部,而且良莠不齊,影響甚微。
1949年共產黨打下了天下,勞動人民開始當家作主的時候,中國社會走上了一條相對穩定的道路,本來交響曲可以如魚得水一番的,可惜黨和毛主席不懂音樂,提出了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文藝方針,喊出了藝術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政治口號。作曲家一旦順着「階級鬥爭一抓就靈」、「哪裏有剝削和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和鬥爭」和「畝產萬斤糧」的思路跑,很快就鑽進了藝術的死胡同了。
這一時期的交響樂的標題,不是擁有「長征」、「在烈火中永生」、「英雄頌」這些很革命的字眼,就是要體現「俚謠」、「村舞」、「水庫詠」等等勞動人民的情調。奇怪的是,在1949年到1966年文革前,交響樂作品還特別的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丁善德的《長征》,羅忠鎔的《十三陵庫落成典禮序曲》,吳祖強,杜鳴心的《婚禮舞曲》和《水草舞曲》,馬思聰以中國近代革命戰爭為題材的《第二交響曲》,呂其明的管弦樂《紅旗頌》和李煥之的《英雄海島》。有些走「曲線救國」道路的,基於民間曲藝寫了些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何佔豪、陳鋼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梁祝》音樂非常優美動聽,極其詩情畫意,而且雖然說的是那年頭忌諱的東西——愛情,但是它是反封建、反地主老財的愛情,因此順應了勞動人民的心願,政治上達了標。許多腦筋沒那麼靈活的音樂老前輩,在創作上「捨生取義」,儘量與政治大方向接軌,雖然說是在創作,作品已經沒有甚麼「創造」可言了,大多是三流的作品,最終只當了半輩子好作曲家。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音樂創作被政治的一塌糊塗。在音樂上一日三餐,人們除了樣板戲還是樣板戲,沉悶透頂。後來70年代初,中日開始文化交流,72年尼克松訪華,我們想給人家來點雅的,卻發覺自己很過時了。出於民族自尊也好,或者虛榮也好,把音樂捏得緊緊的那支手稍稍地放鬆了一些,因此西洋音樂也能演奏了,作曲家也不像木偶那樣走路時手上得有兩根線,讓人牽着。也就是在這樣的寬鬆點的大環境下,殷承宗、劉莊等合作改編創作了鋼琴協奏曲《黃河》。後來由殷承宗主持的一個創作小組又相繼在中國古曲的基礎上創編了鋼琴獨奏曲《十面埋伏》,和中國的「四季」《春江花月夜》、《百鳥朝鳳》、《平湖秋月》及《梅花三弄》。那一時期,其他人的作品包括吳祖強等改編和創作的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和絃樂合奏曲《二泉映月》,劉詩昆的鋼琴協奏曲《戰颱風》。
中國交響樂的春天是在1976年的秋天到來的。那時「四人幫」被粉碎了,偉人毛主席也安息了,好多以前被視為反動的不反動了,小資產階級的情調無產階級也能擁有了……,音樂家甚至大家都一時變得很抒情,很浪漫。我記得當「四人幫」被粉碎了的消息從中學的喇叭裏傳來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拉了一下碰巧站在我的身邊,一位長的不錯的女生的手,被班主任看見了,好像也沒說甚麼。多麼自由、解放的感覺呵!在1976年─1981年之間,中國雖然沒有誕生像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那樣的天才作曲家,還是寫出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交響樂章。1981年5月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第一次交響樂創作評獎活動有100多部作品參賽,6個一等獎的作品都創作於這一時期。音樂作品開始貼滿了作曲家個性的標籤,開始有了靈性。作曲家開始不那麼死心塌地地要革命了,他們開始愛上自己,開始正視自己的情感,他們學貝多芬把憤怒化為力量和抒情。這的確是中國交響樂自1920年以來的第二次黎明。
1980年以後的中國作曲家的日子真是太好過了。老一輩同仁給了年輕一代做了好的和壞的榜樣,彎路被他們走得差不多了,同時因為體力和精力不濟,也很難跑到年輕人的前邊,擋他們的道,加上中國的門也大敞開了,甚麼音樂主義,流派,都能順手拈來,不出茅廬,便知天下事。近20年來,中國出現了一批才華橫溢,銳意求新的作曲家,而且搞了不少「革命輸出」,比如說中央音樂學院的1985年碩士畢業生、紐約朱利葉音樂學院的博士畢業生潭盾就是一位在當今國際樂壇上非常活躍和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戲韻》
(1986)、《道極》(1988)、《九歌》和《鬼戲》(1995);陳怡是中國80年代培養起來的另一位作曲家,1986年獲獎學金就讀哥倫比亞大學,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創作出大量獲國際大獎作品,其中有中提琴協奏曲《弦詩》、管弦樂《歌墟》和《動勢》。其他我能記得起來的名字有郭文景、陳其鋼和周龍。總之,80年代是中國交響樂歌舞昇平的豐收季節,大師輩出,名曲浩瀚,給人一種中國交響樂史一頭沉的感覺,限於文章篇幅,不宜逐一贅述。
世界鋼琴大師殷承宗《四季》獨奏音樂會,將是名人、名曲音樂會。給自己配備一點歷史,再坐到觀眾席上欣賞大師的表演,可謂是人生一大樂事。(老鶴)
演出時間:2003年2月2日下午2點。地點:F. Scott Fitzgerald Theatre,603 Edmonston Drive,Rockville,MD 20851。票價:$30,$25。聯繫人:301-294-7379(Mr. Mu),301-570-2271(Mr. Liu),301-670-9865(Ms. Wang),240-481-1984 (Ms. Lu:),443-535-0317(Mr. Yuan)。郵寄訂票支票請寫AGIS,寄給P.O.Box 12096,Silver Spring, MD 20908。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