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忽略求助訊號:認識精神疾病 從理解開始

人氣 34

【大紀元2025年04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布碌崙週日(4月6日)發生一宗持刀傷害四名兒童的慘案,嫌犯患有精神疾病,引發社區震驚與關注。紐約親子互助會會長黃妮可擁有許多第一線的經驗,她呼籲家長們認識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識,別再用「想太多」輕忽病患的求救訊號。

黃妮可指出,精神疾病種類繁多、程度不一。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資料,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可能在一生中經歷某種精神疾病。換句話說,我們自己、家人或朋友都有可能面對這些狀況。如果你身邊有人正在經歷精神疾病,請不要忽視、不要嘲笑,更不要以一句「你想太多」帶過。

從抑鬱到躁鬱:認識常見精神疾病

黃妮可表示,抑鬱症和其它心理疾病是一種「病」,就如同感冒或發燒,是身體某部分機能出了狀況。只不過,這種病不是外顯的傷口,而是影響大腦與情緒系統的疾病。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他只是情緒不好」,因為對他們而言,他的整體機能可能已經產生變化,是在求救的狀態中。

什麼是抑鬱症?很多人誤以為只是長期心情低落、不愛講話,其實這些只是表象。真正的抑鬱患者,內心承受的是難以釋放的壓力與悲觀思維。他們的思考與情緒處理方式與常人不同,宛如陷入黑洞。

她舉例說,自己在活動中若漏了遞東西給某位參與者,對方可能會覺得自己被排斥、被討厭、沒價值——這就是抑鬱患者的視角。他們的大腦處理信息變慢、容易往負面解讀,甚至會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嚴重時可能出現輕生念頭。

嚴重的抑鬱症會影響日常生活:無法起床、無法入睡、沒胃口、無法社交。更嚴重的可能發展成雙向情感障礙,也就是俗稱的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雙向情感障礙:情緒的兩極擺盪

躁鬱症的特徵,是在「躁期」與「鬱期」之間反覆擺盪。躁期時,患者可能一天只睡三小時卻精力旺盛,情緒高昂、思路敏捷,講話停不下來,整個人像被點燃;但進入鬱期,整天封閉自己、情緒低落,判若兩人。

黃妮可指出,這類精神疾病在美國很常見,只是亞裔社群接觸與認識的機會較少。過去常被稱為「桃花病」「中邪」,但事實上,躁鬱症是可以被診斷與治療的。

精神分裂症與青少年心理警訊

精神分裂症則是另一種常見疾病,其最典型的症狀為幻聽與幻覺。多在青少年時期(約十九歲)開始發病,初期若只發作一次還無法確診,需多次出現症狀才可診斷。若能及早發現與介入治療,患者也能如常人般生活。

黃妮可說,紐約也有很多針對青少年早期精神疾病的輔導資源,越早介入越能避免病情惡化。當孩子說:「我聽到聲音了」,家長若缺乏相關知識,很容易忽略:「你想太多了」「你就是不想讀書吧」。等到孩子再也不願開口,那就太遲了。

焦慮症也是常見的心理疾病,若持續加劇,可能引發驚恐發作(Panic Attack),如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手抖等症狀。雖然外表看不出異狀,但當事人所承受的壓力是真實且強烈的。

黃妮可說:「焦慮往往是所有精神疾病的核心,因此我們更要正視它的存在。」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消息:刺殺日本男童凶手因失業心生不滿
湖北社區女書記被刺傷 傳持刀傷人者自殺
福建一小區突發凶案致1死1傷 疑離職保安傷業主
【2024年終特輯】大陸頻發無差別襲擊事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