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08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李新宇綜合報導)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實施對等關稅,該政策以10%的普遍關稅為核心,並對中國等與美國存在巨大貿易逆差的國家徵收更高比例的對等關稅,旨在重塑美國的貿易體系和產業結構。然而,這一重大政策也引發了市場劇烈反應,導致股市大幅下跌,並引起各界對通脹和潛在經濟衰退的擔憂。
面對外界質疑,川普(特朗普)內閣成員近日密集接受媒體採訪,深入闡釋關稅政策的內涵與目標。在4月4日播出的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訪談節目中,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將新關稅政策形容為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經濟重構實驗。他強調,這一政策不僅旨在振興美國製造業,更關乎中產階級的利益保障與國家安全的長期穩定。
貝森特指出,川普的關稅戰略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一是推動再工業化,強化國內生產能力;二是通過關稅構建談判槓桿,重塑國際貿易關係;三是將關稅作為新的財政來源,減輕美國對赤字支出的依賴。通過這三方面的協同作用,美國正朝著一個更加獨立、自主和安全的經濟體系邁進。
再工業化:重建製造業根基
貝森特認為,川普關稅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提高進口商品成本,激勵企業將製造業從海外遷回美國,從而實現經濟再工業化。他在採訪中指出,美國經濟長期過於「金融化」,導致製造業衰退,尤其是國防相關的製造業,這不僅使國家安全受到威脅,也使中部地區的工人和中產階級生活品質下降。
貝森特以新冠(中共病毒)疫情為鑒,指出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了戰略安全風險:「我們不再生產自己的藥品、半導體,甚至連船隻都不造了。」他認為,關稅將迫使企業重新布局供應鏈,優先選擇美國本土或友好國家,從而增強經濟安全。他特別提到,經濟安全即國家安全,這是川普政府的核心理念。
貝森特引用關於2004年「中國衝擊」的研究,強調全球化使美國經濟利益集中於沿海精英,而中部地區的預期壽命和生活希望卻在萎縮。他還描述了美國工人階層的現狀:10%的美國富人擁有88%的股票市場,接下來的40%的人持有剩下的12%,而底層50%的人則負債累累。到2024年夏天,使用「食物銀行」的美國人數量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準。貝森特表示:「多年來,美國工人和中產階級一直在受損,他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如今,我們終於看到了一些研究結果,而川普總統40年前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為扭轉這一趨勢,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旨在為美國製造業創造競爭優勢,為美國工人減輕負擔。貝森特進一步闡述,製造業回流不僅關乎經濟,還關乎社會公平,通過重建製造業,關稅政策將為中部地區的「鐵鏽地帶」帶來就業機會,重塑美國經濟結構的工業根基。他強調,關稅的目標是為美國工人帶來真正的工資增長,並改善他們的生活。
談判槓桿: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貝森特將關稅視為一種強有力的談判工具,旨在迫使交易夥伴調整政策,實現對等貿易。他在採訪中表示:「我們的一些交易夥伴,包括某些盟友,並未與我們進行公平合作。如果關稅真的那麼糟糕,為什麼他們也在實施關稅?如果美國消費者會承擔所有關稅成本,那他們又為什麼如此在意關稅?」貝森特認為,許多交易夥伴通過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限制美國商品進入其市場,而美國長期開放導致貿易失衡。川普的「通用關稅」政策通過設定統一標準並根據貿易逆差等因素調整稅率,打破了這種不對稱格局。
貝森特特別提到中國,指出其經濟模式依賴低成本生產、補貼和出口導向,關稅是對這一模式的直接挑戰。他設想的最理想情景是美中經濟再平衡:美國減少消費、增加製造,中國則反之。他表示:「中國(中共)的經濟模式在現代世界歷史上是最不平衡的——出口占GDP比重過高,國內消費嚴重不足。」關稅將迫使中共重新考慮其策略,而美國作為最大市場,擁有談判優勢。
貝森特還提到,關稅的靈活性使其成為動態工具。他指出,川普總統的最終目標是「把工廠搬回美國」,企業若在美國建廠即可繞開關稅壁壘。隨著製造業回流,貿易逆差將縮小,美國經濟結構將從依賴進口轉向內生增長。
財政來源:支撐中產減稅與經濟轉型
貝森特眼中的關稅不僅是保護工具,還是一項重要的財政來源,為經濟結構重塑提供資金支援。他在採訪中估算,新關稅每年可帶來3000億至6000億美元的收入,足以覆蓋川普的系列承諾,包括免除小費、加班工資和社保稅,以及為美國製造的汽車貸款提供稅收抵扣。他表示:「這些政策為美國收入排名靠後的50%勞工提供了一套『可負擔性』解決方案,因為他們將從中受益最多。」
貝森特進一步解釋,關稅收入將減少政府赤字,維持低稅率環境,從而刺激國內投資。他引用經典關稅模型,稱10%的關稅可能導致美元升值4%,外國生產商承擔部分成本,美國消費者僅面臨約2%的價格調整。他還提到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指出川普第一任期20%的對華關稅僅使物價上漲0.7%,以此反駁通脹擔憂。他強調:「我們將利用關稅收入減少政府赤字並維持國內低稅率,這是一種美國長期未曾嘗試過的獨特經濟模式。」
長期來看,貝森特設想隨著工廠回流,關稅收入將逐步被國內稅收替代。他在採訪中說:「短期內,政府會獲得大量關稅收入。但隨著製造商將生產線遷回美國,關稅收入將會減少,而來自新建工廠、增加就業崗位所帶來的所得稅收入將會上升。」這種財政轉型將使美國經濟結構更加自給自足,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
勞動力與政策的配套支持
貝森特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適應能力充滿信心。他認為,隨著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新建工廠將更多依賴「智慧工廠」,減少對傳統勞動力的需求。他表示:「我認為我們有足夠的勞動力資源。」此外,川普政府正通過削減聯邦冗員和過度監管,釋放勞動力供製造業使用。他提到:「過去幾年,由於過度監管和政府干預,私人經濟實際上陷入了『衰退』。而現在,我們有機會重新調整聯邦政府的規模,並讓私營部門再次釋放增長動力。」
為支援經濟結構重塑,貝森特透露財政部正在推動稅收改革,允許企業第一年全額折舊資產,並與能源部合作確保能源安全。他還提到台積電計劃在美建廠,環境保護局正加快審批以避免冗長監管。這種政策配套旨在為製造業回流創造有利環境。
對市場波動的樂觀展望
面對關稅宣布後股市的劇烈震盪,貝森特表現出樂觀態度。他引用沃倫‧巴菲特的名言:「短期內市場是投票機,長期是秤重機。」他認為,近期下跌更多源於科技股(MAG 7)因中國AI技術衝擊而調整,而非關稅本身。他指出,標普500等權重指數今年僅下跌4%,在長期走勢中微不足道。
在貝森特看來,當前的市場震盪是「良性轉型中的必經之痛」。他重申,只要經濟基本面穩固,尤其是稅制合理、能源充足且廉價、監管得當,勞動力得到良好對待,市場將恢復繁榮。貝森特還將當前波動比作里根時代的艱難開端,指出1984年里根以壓倒性優勢連任的歷史證明,短期陣痛不會掩蓋長期成果。
防範泡沫:在衰退前加固「金融艙門」
在被問及是否擔心新關稅可能引發經濟衰退時,貝森特坦率地承認,無法保證未來不會發生衰退,但強調現階段並無明確跡象表明美國經濟正走向衰退。他指出,當前最重要的不是預測未來,而是在可能的風險面前採取預防措施,避免重蹈覆轍。
貝森特將當前經濟改革比作「在金融危機來臨前加固機艙門」,強調必須未雨綢繆,以防泡沫破裂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他表示,如果一個經濟體系已經不起作用,那就必須勇敢地改變它。繼續走老路或許輕鬆、短期看上去也不錯,但長期來看必然走向災難。他批評舊有經濟模式過度依賴債務、消費和政府開支,並形象地將其比作「類固醇健美選手」——表面強壯,內部卻病態虛弱。
回顧歷史,貝森特指出每一次重大金融危機——無論是2000年初的互聯網泡沫、2008年的金融危機,還是世通、安然等公司醜聞——在爆發前經濟表面看似繁榮,而政府和監管機構往往在事後才亡羊補牢。他認為,這次川普政府選擇主動出擊,通過調整貿易結構、重塑製造業和財政機制,提前消除系統性脆弱因素。
貝森特將當前政策與「加固駕駛艙門」的比喻相聯繫,提到「9·11」之後所有飛機才亡羊補牢,都加裝了加固門,而川普政府是在經濟仍健康時就預防性地加裝「制度性防護機制」。貝森特指出,我們也許不會因為避免了一場危機而受到表揚,但事實是,這屆政府正在努力避免一場金融災難。
截至4月6日,關稅政策實施僅數日,其初步效應正在顯現。在貝森特眼中,川普關稅是一項變革性的政策,通過再工業化、談判槓桿和財政來源三大支柱,重塑美國經濟結構。它不僅旨在恢復製造業的昔日榮光,還試圖通過談判實現公平貿易,用關稅收入為中產階級減負。儘管面臨通脹、報復性關稅和市場波動的質疑,貝森特堅信短期陣痛是長期繁榮的必要代價。他將當前政策比作里根時代的艱難開端,強調只要經濟基本面穩固,美國將迎來復興。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