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紐約州眾議員鄭永佳於4月6日召開記者會,呼籲市長及遊民服務局等相關機構,停止在布碌崙菠蘿園(Boro Park)將兩棟公寓大樓——第十大道5001號以及50街1016號——改建為遊民所的計畫,直指此舉是「對權力與公共資金的嚴重濫用」。
鄭永佳指出,這項計畫不僅迫使長期居住、為社區服務數十年的基層工作者搬離,更讓房東從城市合同中圖利,「這不是解決住房危機的政策,而是腐敗。」
他強調,現有租戶雖有些人仍居住在該建築中,卻面臨隨時被驅逐的風險,「這種做法不僅無助於解決無家可歸問題,反而製造出更多無家可歸者,簡直本末倒置。」
與會的還包括相鄰選區的州參議員陳學理、市長候選人斯利瓦(Curtis Sliwa)、州參議員費爾德(Senator Felder)辦公室幕僚長Judah Wohlgelernter等人。他們批評該計畫為私人開發商與非營利組織牟利,卻犧牲住戶的權益,將社區急需的資源轉移到遊民收容所。
斯利瓦直言:「這是五區共同上演的騙局。政府用收容所的名義掩護驅逐租戶,讓開發商、業主與遊民所經營者賺錢,一晚可獲利數百元,卻讓當地社區承擔治安與財產價值下跌的風險。」
陳學理參議員亦憤怒表示:「我們怎能把原住戶趕走,然後要他們(變成無家可歸者)重新申請才能住回自己的家?這像極了布爾什維克(蘇聯共產黨)時代的荒謬行徑!」
居民代表、長期租戶與當地商家也在現場發聲。住在此地22年的Conrad Ramkissoon指出,他作為殘疾人士面臨驅逐,「我不希望任何人無家可歸,但我不該因幫助他人而失去自己的家。」附近的披薩店老闆Giovanni也批評該案恐將影響生意與社區安全,「這不是住房政策,是金錢操作。我不是政治人物,但我知道這對整個社區沒有好處。」
另一位社區居民Esther Friedman對大紀元記者說,原本住在該建築中的是附近瑪摩利醫院(Maimonides)的職工,與社區有深厚連結,但他們被迫搬遷,取而代之的是與社區毫無聯繫的、不知來歷的無家可歸者,這讓人難以接受。她親眼目睹遊民所周邊出現打鬥、警察幾乎每晚介入、噪音與物品從窗戶拋出的現象,社區氛圍與治安明顯惡化。
社區組織「New Yorker First」代表Ron Cantorino指出,這類強行推動的遊民所計畫在全市屢見不鮮,繞過市議會的監督機制,讓市府與開發商之間私相授受。他表示,這就是目前在羊頭灣Coyle街2134號發生的「非法誘導與轉換」(bait-and-switch)行為。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