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06日訊】4月2日,川普政府推動「對等關稅」,對多國(特別是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中美之間的貿易商,尤其是處於中間環節的中小外貿商人和第三方轉口商,受到最直接影響。從事外貿的中國商人的感受如同巨石壓頂。
鳳凰網《風暴眼》報導,中國生產工廠、外貿商與第三國中間商、遠在美國的採購客戶,都不得不在這場關稅博弈中艱難騰挪:有人連夜重算成本展開價格拉鋸戰;有人更換產品規格和發貨模式;也有人加速趕工,試圖搶在關稅落地前,尋求損失最小化。一名外貿老闆表示,「無論如何,加關稅,最吃虧的就是做生意的人。」
對於義烏一家飾品出口公司老闆龐月來說,出口美國在她的業務中占比高達60%-70%。因為關稅與國際局勢影響,這一比例已下滑一半。
幾天前,她剛剛與一位美國客戶完成了最後一輪價格磨合。由於美國關稅影響,客戶擔憂採購成本上升,希望她降價20%,這是她完全接受不了的幅度。
「房租、電費、材料、人工等成本都在上漲,這樣的價格,我完全沒有利潤空間了。」龐月試圖與客戶協商,「這樣下去,我們就要做不下去了。」但如果不降價,客戶就要撤單。和對方軟磨硬泡許久,最後,原本20%的壓價幅度,協商到了10%。這也意味著,她的利潤將被壓縮10%。
龐月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除了關稅的影響,烏克蘭戰爭導致的局勢不穩定、外國客戶的消費降級,都讓她的訂單量急劇下滑。「今年,美國客戶幾乎沒怎麼下單,以往一個飾品款式可能下單100多對,如今只下一二十對。」她表示,公司在中東雖有少量業務,但美國市場至今仍未返單,還是讓她時時掛心。詢問美國客戶時,得到的回覆是:「生意不怎麼好做。」
龐月的客戶,主要來源於到義烏商貿城採購的美國老客戶,或者通過發圖片做宣傳吸引的新客戶。目前形勢一天一變,讓她越來越擔心,此前好不容易積累的客戶,會漸漸流失,外貿業務受到影響,國內業務量又難以提升。
95後小意(化名)從事跨境電商行業三年,在亞馬遜平台做美國站的服裝和箱包等產品,客單價集中在20美元-40美元,她屬於小型賣家,團隊只有兩人,年營業額大概有50萬美元。
關稅政策改變帶來的衝擊是非常直接的:在兩個月前,川普一項只持續了數天的關稅政策,就已經讓她的業務量直線下跌。
當時川普在2月1日簽署行政令,取消一項「小額豁免」條款,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包裹不再能夠免稅運到美國。
取消「小額豁免」的消息,讓她每單成本上漲了3美元-4美元。為了轉移成本壓力,她只能給產品售價加了4美元-5美元,結果第二天,原本一天能賣幾單的商品,「直接不出單了」,而那些一天能賣二三十單的商品,也掉到了十單左右。還好幾天後,這一政策就取消了。
但川普4月2日宣布了「對等關稅」政策,取消「小額豁免」條款也即將重啟。
小意簡單算了一筆帳,小包裹自發貨模式(指賣家在收到客戶訂單後,直接從國內供應商或者倉庫直接發貨給國外顧客)的成本顯著增加,如果疊加高額關稅(如54%),總成本漲幅可能達每單8美元,是2月份漲價幅度的兩倍。
她的商品利潤率在30%到45%之間,如果不給商品加價,這意味著「利潤都沒有了」,但給商品加價,意味著訂單將不得不下滑。
在新的關稅政策面前,選擇東南亞轉移關稅壓力的方法也面臨著困難。
義烏玩具出口商汪晴(化名)表示,在上個月剛剛到越南、柬埔寨、泰國考察過。原本,出口美國業務占公司業務的40%。但最近關稅政策加上淡季影響,來自美國的訂單幾乎瀕臨枯竭。於是,在合作外貿商的建議下,她考慮轉戰東南亞做出口貿易。但川普針對第三國中轉的政策亦未鬆手,讓她感嘆「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外貿老闆霍強從事外貿行業已經15年了,他有10%左右的貨物出口美國。3月以來川普政府的一系列關稅政策,影響了他的生意往來。霍強坦言,現在關稅政策只是剛剛開始,未來的難題還有很多。◇
責任編輯: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