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 台故宮辦特展

【大紀元2025年04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特展, 透過探索古人觀看身體的形式,及其對身體的認識和想像,重新檢視身體在醫療、宗教、文化、法律等不同層面的豐富意涵。

台灣故宮表示,「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特展透過「身體透視」、「身體操練」、「身體變異」以及「身體規戒」四個單元,探索醫學、法醫、佛道兩教等不同文化脈絡的身體觀,並展現武術、房中、秘戲、舞蹈、體育、導引等身體操練手段。同時,本展覽亦關注人面獸身、獸面人身與殘疾的身體,以及政治、禮教、刑罰對身體的束縛。

《律例館校正洗冤錄》檢骨圖。(台灣故宮提供)
《律例館校正洗冤錄》屍圖。(台灣故宮提供)

在科學與宗教眼中身體有何不同?台灣故宮表示,展出的《律例館校正洗冤錄》源自宋代提刑官宋慈(1186-1249)所編撰現存最早、影響深遠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錄》,乾隆皇帝下令校閱修訂此書並頒行,成為清代檢驗學的標準知識,為官員與仵作的必讀之作。

《少林棍法闡宗》。(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故宮說,另一方面,托名西元前六世紀名醫耆婆的《耆婆五臟經》,則描繪了五臟器官的宗教象徵性布局,非反映實體臟器,而是一種宗教性的人體結構圖。

《三才圖會》虎首人身。(台灣故宮提供)

此外,台灣故宮表示,古人為了軍事、養身延壽、繁衍子嗣或是滿足生理需求等不同的因素對身體進行操練,展覽除了呈現少林武術、五禽戲、八段錦等武術精妙之外,特別的是還有房中術。

《三才圖會》人面魚身。(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故宮說,對古人而言,房中術主要目的在於長生不老、延年益壽,也可以預防和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孕育生命,展出的《修真演義》中對房中術的描繪鉅細靡遺,談及對於呼吸、情緒的控制,以及各類語言和肢體操弄,十分有趣。

《御纂醫宗金鑑》乳廱圖。(台灣故宮提供)

正常與異常邊界何在?台灣故宮表示,《三才圖會》在《山海經》的基礎上,繪製獸面人身、虎首人身、人面魚身、人面蛇身等圖像。而古人對病體有著多重詮釋,《御纂醫宗金鑑》中呈現形如人臉且會開口說話和吃東西的人面瘡,以及男性女性都有可能罹患的乳廱,剖析身體在想像與現實中發生的奇異轉化,並揭示疾病如何改變身體形態。

《御纂醫宗金鑑》人面瘡圖。(台灣故宮提供)

策展人故宮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劉世珣表示,「身體」是我們最熟悉卻又最神祕的存在,不同時代、文化與知識體系,對身體有著截然不同的詮釋與想像。從古代醫書的內視人體,到宗教經典對身體的神聖詮釋;從武術與養生術的修練,到律法與禮教對身體的懲戒與規範。

《修真演義》演戰練兵。(台灣故宮提供)

劉世珣表示,從人獸混形的奇異圖像,到對身體殘缺的想像與界定—這些歷史圖像不僅反映了身體知識的多元發展,更折射出權力、信仰與文化的交織運作。

《修真演義》三峯大藥。(台灣故宮提供)

劉世珣說,在全民健保實施30週年之際,本展覽不僅回顧身體的歷史,也邀請觀眾重新思考身體的意義,並反思其與自身健康的關係,響應政府「健康台灣」的願景。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圖像時,是否也能對「身體」有更深一層的理解?這場關於身體的歷史旅程,等待您來探索。

 

相關新聞
故宮南院開館10週年 大美不言特展將華麗登場
故宮南院人氣國寶展 開春迎福仙氣逼人
故宮戲分茶XR體驗 5G與AI技術重現藝術之美
故宮南院織品展換裝 展現精彩的織品工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