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界線如何拿捏 專家分析

人氣 260

【大紀元2025年04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等多個單位2日共同舉辦座談會,就「言論自由vs.國家安全:民主社會的紅線何在?」議題,邀請學者專家與會分析。

主持人、台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江雅綺開場時提問:「如果有人利用『民主』反對民主、利用言論自由鼓吹『武統』,鼓吹透過戰爭推翻民主自由的憲政體制,我們該如何透過法律體制保衛民主呢?」江雅綺以拉脫維亞為例,他們曾被俄羅斯入侵,因此將煽動戰爭列為犯罪行為,甚至已有違反者因此被羈押。

台灣智庫研究員陳璽安指出,言論自由包括發表意見、尋求、接受和傳遞訊息和思想的自由,相較於控制人民思想、限制人民表達自由的獨裁國家,言論自由被視為民主國家的核心價值之一,讓社會透過多元的思辨更加進步。但個人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為前提,在個人層面,毀謗、性騷擾的言論,以及在國家層面,宣傳恐怖主義、鼓吹戰爭的言論,均會受到限制。

陳璽安表示,對於什麼言論才是危害國家安全,在極權國家可由掌權者定義,在台灣這樣的民主社會中就會有多元的辯論。但極權國家利用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攻擊民主制度,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因此,這條言論自由的紅線該如何畫才符合民主精神,同時又能保護台灣的民主制度與國家安全?這是民主社會的難處,也是台灣必須面對的難題。

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分析,「今天的問題不只是言論自由,而是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國家,以及這些看法之間的鴻溝。」陸配「亞亞」案被部分民眾視為言論自由議題,但其實最主要的問題是危害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定,並已違反《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

宋承恩說,大家要思考「宣傳」和言論自由的不同。前者像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教條式宣講,且都「恰好」和中共國台辦口徑一致,試圖影響社會輿論;對此,大家不應該昧於現實,只想訴諸「自由主義」。現在台灣社會缺乏現實生活中的溝通,不時落入謾罵與人身攻擊。公民應該走出來,面對面討論,形成對國家未來走向的共識。

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蕭育和直言,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並不一定對立,而且言論自由的定義與邊界亦需要充分討論。如果大家從政治哲學角度重新思考自由主義名家彌爾(J. S. Mill)著名的傷害原則:「個人自由只有在其行為對他人造成實質傷害時,才可受到社會限制」,會發現需要辯論現代語境下的「傷害」,決定如何限制以自由為名的言語暴力和挑釁。

蕭育和表示,大家也要留意彌爾所處的19世紀新聞媒體並不發達,也不受系統性的錯假訊息威脅,必須重建時代脈絡才能反思現代言論自由的真意。現在大家往往將「言論自由」想像為個人主義式的絕對權利,但是隨著社會演化和媒體傳播,言論自由必然脫離私領域,必然產生社會連結和影響。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武統言論、人權與國際輿論戰」、「憲法與言論自由」、「北一女教師區老師的央視受訪事件」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俄烏戰周年美台提升關係 專家:嚇阻中共武統
喊話老郭 曹興誠:台灣危機不是經濟、而是中共武統
武統風險太高 章天亮列中共無法攻台6大理由
武統言論要設專法禁止? 行政院:修刑法是最後手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