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針對布碌崙羊頭灣U大道Coyle街2134號的遊民所建案,布碌崙高等法院於4月2日針對開發商對鄰近兩戶華人屋主的訴訟進行聽證。法官最終裁定,被告華人屋主的律師可在5月7日前提交文件質疑相關協議的有效性,但不得阻擋開發商從Coyle街前門進入自己的物業。

當日,超過50名華人及西人居民到場,一部分進入法庭旁聽,另一部分則於庭外廣場舉牌示威,要求可負擔住房,而非遊民所。開發商的代表律師雷德(Eli D. Raider)向法官表示,該項目為紐約市「轉變潮流」計畫的一部分,將用作過渡性住房,主要安置有孩子的單親家庭,並非遊民庇護所。
雷德指出,2134號業主需拆除舊倉庫,計劃興建七層混合用途住宅,施工前須在鄰近物業安裝臨時隔板。然而,被告原已簽署協議允許開發商進入相鄰後院設置施工圍欄、網狀腳手架等防護設施,但後來拒絕配合,導致工程停滯。
雷德說,被告誤以為該建案為「庇護所」,實際上是提供給帶孩家庭的過渡性住房,居住期約12~15個月。他強調,該項目因學童上學及家長生活需求選址於此,施工預計一個月,完工後將不再進入鄰地。然而,被告不僅在後面的Ford街封鎖唯一施工通道,還在前面的Coyle街工地入口處擺放帳篷、椅子及桌子,阻撓施工隊進場。
被告律師薛斌(Benjiamin Xue)則反駁,2023年12月17日華人屋主與Coyle Street Owner LLC簽署協議,但Coyle Street Owner LLC直到2024年6月4日才正式取得房產權,2023年底簽訂協議時還不是業主。因此,該協議應屬無效。
薛律師指出,更匪夷所思的是,起訴被告的 Coyle 2134 號住房發展基金公司(2134 Coyle HDFC)作為一家非營利機構,直到2025年1月6日才正式取得該地塊的土地所有權,成為業主兼開發商。然而,該公司卻早在2023年5月23日便提交提案並獲得批准。「這根本是在玩遊戲,」他質疑道,「因為當時他們甚至還不是Coyle街2134號的物業擁有者,根本無權簽署任何協議。」
針對開發商要求法院下達緊急禁令,禁止華人鄰居阻止施工的行為,薛律師指出,開發商於2023年已開始籌備該計劃,無法以「緊急」為由要求法庭立即干預。他強調,原告至今並無合法合約,無權強迫被告提供進入鄰地施工的許可。
針對開發商指控被告阻撓施工,薛律師表示,事實上這並非其當事人所為,而是社區居民表達訴求,而示威是公民權利。
法官最終裁定,被告律師可於5月7日前提交正式文件,列出所有質疑之處。此外,法官未下令要求被告允許施工,僅裁定被告不可封鎖原告從Coyle街進入其自有物業的通道。如果這是社區示威阻撓,那麼原告需要跟社區去溝通,因為他有權利進入自己的領地。
羊頭灣遊民所的若干爭議點
被告律師薛斌受訪時表示,開發商應與社區溝通,釐清社區當初批准的是「可負擔住房」,而非「遊民收容所」或「過渡性住房」,並探討是否能達成協議,設立限制條款。此外,他指出,開發商的法律文件中並未明確規定該項目必須是家庭庇護所,且該文件存在諸多問題。
此外,若開發商的土地用途涉及土地使用分區(zoning)變更,應經社區參與與審查,若當初的批准過程涉及誤導,如開發商於2022年取得土地開發許可時,所提交的文件與現行計畫內容不符,可能涉及違規,社區或可透過「Article 78」行政訴訟程序來挑戰政府決定,要求政府重新審查其開發案的合法性。
記者詢問開發商律師雷德,為何他向法官表示這不是庇護所,而是過渡性住房?兩者有何區別?
雷德回應稱,這些住房是為有孩子的母親提供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上學、就近購買生活用品。因此,這類房屋通常選址於有學校和生活設施的社區,而非工業區。相比之下,傳統庇護所往往位於工業區,缺乏學校和超市等基本配套設施。Westhab旗下還有其它類似的過渡性住房,這些房屋為母親和孩子提供獨立生活空間,包括廚房,並讓他們平均居住12至15個月。
被告律師薛斌則指出,開發商聲稱該項目是「過渡性住房」而非「庇護所」,但 2134 Coyle HDFC 今年1月購買該地產時,限制性條款明確規定該房產的用途為「臨時緊急住房及庇護所」,服務對象涵蓋「個人和家庭」,這與開發商的說法存在矛盾,可能成為法律爭議點之一。
雷德還表示,他們希望「下週能與社區坐下來討論,進一步協商」。
華人抗議者達兩千人 準備持久戰
法官昨日裁定,被告不得阻擋開發商進入其自有物業,但未強制要求提供鄰地施工許可。這意味著,開發商至少在30天內無法進入鄰居後院修建隔板,也就無法拆除舊倉庫。然而,部分居民直言在5月7日前仍會「堅守陣地」,防止開發商進場。
長期居住於當地的居民Kenny潘批評,市府當初承諾興建可負擔住房,卻在2023年後改為庇護所,未經社區同意即推動項目,讓居民深感被欺騙。他強調,庇護所與可負擔住房完全不同,前者由政府全額資助,後者則由符合資格者申請入住,因此社區強烈反對庇護所計畫,並已組織數千人進行抗議,決心「抗衡到底」。
另一名抗議領袖陳麗娜則強調,除非開發商回歸最初承諾,改建為可負擔住房,否則抗爭將持續進行。目前500人滿額的微信抗議群已擴展至五個,華人抗議者達兩千餘人,且人數持續增加。她坦言,社區已做好最壞打算,即便面臨警方執法風險,也不會退讓。
預計5月7日被告律師薛斌將提交法律文件,屆時案件將進入新一輪法律攻防戰。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