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23日訊】當前,中國大陸網購平台免密支付、自動續費等支付手段越加普及的同時,也成為一些平台「套路」消費者的手段。近日,有安徽老人看手機直播,竟誤下單買了550隻小雞,找商家退貨,商家卻以「活物不退換」為由拒絕退款。網友紛紛批評,「免密支付」就是一種類詐騙伎倆。
據荔枝新聞的微博視頻報導,安徽蚌埠一女子發視頻稱,她父親拿她母親手機看直播,因不知道手機開通了「免密支付」功能,點手機,被陸續下單了一筐又一筐小雞。直到小雞到貨,才發現竟下單了10筐,共計550隻小雞,花費了790元人民幣。
女子聯繫商家退貨,商家回覆稱活物不可以退,女子只好把這些小雞寄養在了親戚家的雞棚裡。
女子提醒網友,「老人不太會玩手機,子女要記著把『免密功能』給老人關掉。」
4月22日,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第一位,引發熱議。
許多網友批評,「免密支付真的害人。」 「開的時候,不注意一不小心就開了,關的時候還得查一查在那兒關,坑的不行,家長一不小心就誤開了。」「陷阱,付款那裡就是開通按鍵,不想開通免密而付款需要點旁邊的小字,老年人看不見。」「關了也沒有用,在買東西還是直接蹦出來推薦你用,看不清楚就又開了,還得要多多注意。」「現在平台搞的這些真是防不勝防,不小心就很容易出錯。」「免密支付,就是一種類詐騙伎倆。」「免密跟0元試用專坑老年人。」
還有受害者表示,「免密支付一不小心就開了,我媽刷個慢腳(網友們對快手app的一種暱稱)不知不覺買了6條枕巾,3條褲子,一箱帶魚,她說她只是看了一眼根本沒有買,套路太深了。」
另一網友也表示,「我媽曾經誤點買了條鱷魚,後來客服打電話來問要不要殺好才知道這回事,嚇得趕緊退貨。」
免密支付,即「無需密碼確認支付」,是大陸部分支付平台或應用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戶開通後,單筆交易金額在一定限額內可直接扣款。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免密支付、自動扣款已成為誘導消費的主要元凶。一些網絡保險銷售廣告以低價或免費為誘餌,誘導消費者購買或體驗後連續自動扣款;還有的短視頻平台推送離奇浮誇的「微短劇」,以極低價格誘導觀眾觀看並默認開通免密支付,自動播放下一集並按集扣費。
官媒新華社報導,截至2024年5月末,在網絡投訴平台「黑貓投訴」的累積案例中,有近5萬條投訴中包含搜索詞「免密支付」,涉及眾多網絡平台和應用。大量投訴反映,用戶在不知情或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私自」開通免密支付,也有用戶在不知情時被免密扣款、盜刷。
責任編輯: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