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紀語安綜合報導)在美國加徵關稅之前,由於國際買家競相購買在關稅生效前的中國產品,使中國出口數據在2025年第一季較去年同期增加6.9%。3月份,中國商品出口已達3,060億美元,年增13.5%。然而,出口數據也暴露中國經濟一大弱點,隨著貿易戰加劇,中國經濟預計將放緩。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中國大陸出口商想要轉型,由經營出口市場轉而以國內市場為目標,但這種轉型並非易事。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人的支出高於中國消費者:家庭消費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近70%,而中國則不到40%。
「我們對國內市場還不熟悉,這是一個挑戰。」南昌凱悅服飾店的萬老闆(音譯)說。在服裝業18年來,萬老闆主要的目標是國外市場,很少在中國販售自己的產品。他的訂單60%來自美國,只有10%來自中國。
但從上週開始,萬老闆已經開始在中國社群媒體上發布視頻,並在另一家線上購物網站上架。
中共「供給面經濟學」踢到鐵板
近年來,北京當局的政策一直偏重在建築業和製造業,鼓勵對工廠、鐵路和摩天大樓的投資。它對於促進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方向仍然有所保留。
這一方面是因為這種轉變可能會對每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造成衝擊,另一方面,促進國內消費需要讓中國民眾有錢、有消費能力,這會讓百姓取得一些話語權,令專制的北京當局相當恐懼。
然而,隨著貿易戰加劇,中共政府被迫要增加國內市場對中國製造商品的需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副教授金刻羽表示,「這表明,中國依賴出口來刺激增長的力度正在減弱,依賴出口的風險相當大。」
中共當局開始調降利率及存款準備金率、補貼線上購物平台,獎勵家電與3C產品舊換新,然而,這些刺激消費的努力收效甚微。自疫情爆發以來,家庭支出尤其疲軟。
房市股市重挫 刺激內需難實現
《華盛頓郵報》指出,早在這一波關稅開徵之前,經濟學家就表示,刺激內需的目標很難實現,主要是房地產市場低迷持續嚴重拖累經濟成長。2025年第一季,房地產業的投資下降了10%,而商業住宅的銷售額下降了3%。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吳明澤指出,以實際的經濟數據表現來看,中國大陸的相關措施,除了引發了一波波的漣漪外,似乎對振興整體內需市場沒有顯著且長期的效果。
吳明澤分析,中國大陸目前經濟困境與消費不振的問題,主要是對未來經濟成長的信心不足,加上房市與股市崩跌造成的負財富效果與債務問題,使北京當局不敢大規模進行財政刺激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所致。
《華盛頓郵報》分析,北京方面似乎希望補貼政策能迅速提振零售額,卻沒有做出必要的努力,讓人們真正有信心去消費。
議題型研究公司Rhodium Group駐布魯塞爾的分析師卡米爾‧布勒努瓦(Camille Boullenois)認為,這些補貼遠遠不足,沒有觸及社會需要的改革。她指出,在貿易戰期間,北京似乎不願意冒風險進行社會安全、銀行貸款和地方政府財政等結構性改革。
布勒努瓦說:「北京政府認為他們正在和美國激烈競爭,很多事情要在短期內決定,因此他們願意為了短期競爭而犧牲長期的經濟健康。」
物價持續下跌 通貨緊縮壓力大
今年第一季,追蹤食品雜貨等消費品的官方經濟指數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1%。當前,中國的消費仍持續低迷,物價持續下跌,這增加了中國陷入通貨緊縮惡性循環的可能性。
簡言之,製造業的產量一直遠遠超過國內買家的需求,於是廠商競相降價促銷。不少企業因此不得不削減國內僱用的勞工人數與工資,進一步加劇通縮壓力。
目前,北京預估2025年的GDP平減指數(衡量商品與服務價格變動的指標)為-0.1%,這將是中國自1960年代「大躍進」以來最長的通縮期。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