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觀察】美元跌了黃金漲了 經濟專家卻懵了

人氣 657

【大紀元2025年04月23日訊】世界金融市場最近兩個月有點亂套,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後市又會如何發展呢?

同時,華爾街的經濟學家有點懵,儘管川普的負面新聞滿天飛,但是對美國經濟本身的影響卻遠小於預期,甚至如果不看新聞,他們都想不到白宮在1月份已經更換了主人。這個背後,又發生了什麼?(視頻

中國A股有一個消息,把老外們看呆了:大批愛國散戶湧入A股,要為國護盤!

美元貶值 黃金上漲 發生了什麼?

川普政府的關稅戰,猶如核彈,繼續席捲全球。帶來的一個巨大變化,是世界金融市場的持續動盪。美元指數斷崖式下跌,黃金衝破3500美元,成為避險之王。

其中,美元指數4月21日早盤跌破了99,較年初的108下跌了近10個點。今年以來,歐元兌美元已經升值約11%,4月21日升破1.15美元,寫下三年來新高。德銀分析師甚至認為,至2027年底,歐元兌美元可能升至1.25美元。

主要貨幣匯率在短短數月內,大幅波動10%實屬罕見,也反映市場日益憂心川普的政策將導致美國衰退,歐元在這個經濟動盪時期被視為「資金避風港」。

另一大避風港則是黃金。一路飆升的國際金價,本週再次迎來歷史性時刻。4月22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OMEX)黃金期貨價格突破3,500美元/盎司大關,盤中最高觸及3,509.9美元/盎司,再度刷新了歷史新高。

從年初以來,國際金價累計上漲約24%。黃金期貨從每盎司3,100美元關口到3,200美元,只用了10個交易日;從3,300美元到3,500美元,則僅用了4個交易日。

如此巨大變化的原因,都有哪些?後面又會如何變化呢?​

首先是全球央行,已連續17個月淨增持黃金,並在2023年至2024年期間的黃金購買量超過1,000噸。

其次是關稅戰,加劇了市場對美元信心的動搖,促使投資者尋求更穩定的資產配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並警告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全球經濟放緩。​總體而言,關稅戰不僅影響貿易流動,更對美元的國際地位構成挑戰,黃金則因其避險特性而受益,成為投資者的首選。

再次,是湧入金市的機構資金,也在今年暴增。2025年4月,黃金ETF淨流入創紀錄(如單週80億美元)。在中國市場上,黃金ETF也激增。根據Wind數據統計,中國國內20隻場內黃金ETF年內淨值平均漲幅為27.7%,合計規模(預估)已超1,441億元人民幣,較2024年底總規模(約726億元)接近翻倍。

第四,美國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引發市場擔憂。特別是最近幾天,川普連續抨擊聯儲局主席鮑威爾,稱其「反應遲緩」並威脅要罷免他,引發市場對聯儲局獨立性的擔憂。

其中,4月21日(週一),川普在Truth Social上再度衝鮑威爾開砲,稱其為「大輸家」(Major Loser),並強烈主張說當前美國「幾乎沒有通膨」(virtually No Inflation),美聯儲應立即降息。他還警告說,若鮑威爾再「動作太慢」,美國經濟可能陷入減速危機。

川普說「現在能源與食物價格大幅下滑,幾乎所有『東西』的價格都在下降,正如我所預測,因此幾乎沒有通膨。但如果那位永遠太慢的傢伙不立刻降息,經濟將會放慢。」

他還以歐洲央行(ECB)已七度降息為例,痛批鮑威爾始終不作為。

此外,驅動美元貶值和黃金上漲的因素,還包括對俄烏戰爭、中東緊張局勢及中美對抗推高的擔憂。

不過,專家們提醒投資者要小心了。因為,一方面,今年黃金的這種大漲,主要是因為對風險的擔憂,而雖然黃金作為安全資產,具有避險作用,但是由於各家機構可能同時交易其它各類資產,在當前動盪下,如果其它資產大範圍暴跌,也可能引發這些機構去槓桿或止損平倉,以獲取現金流動性,防止被擠兌或破產。這種情況下,它們持有的黃金等避險資產也會被拋售,黃金價格可能下跌。

另一方面,黃金的價格已經站在了高位,風險加大。整體而言,全球主流機構預測今年黃金的價格,集中在$3,500至$4,000之間;部分機構,如德意志銀行和Wallet Investor則更保守,預測今年最終價格在$2,700至$3,000之間。​影響主要因素,包括央行購買力度、地緣政治風險、通脹預期以及美聯儲貨幣政策走向。

而關於美元,現在有一些極端的說法,一些人認為歐元將取代美元,還有一些人說全球貨幣將回歸金本位。

比如,法國總統馬克宏4月21日表示,歐元將取代美元成為全球貨幣。歐洲央行副總裁Guindos在當地時間週二,也講了類似的話:「我不認為我們現在具備成為儲備貨幣替代選項的條件,但我認為我們正處於未來幾年最有希望成為這一角色的位置上,如果進一步推進一體化進程,我相信歐元的全球權重將會上升。」

還有人認為,國際貨幣的戰國時代即將到來,「美元+N」的多元化貨幣體系正在建構中。比如,中國經濟學家、西京研究院院長趙建說,「從美國總統川普與全球打貿易戰脫鉤斷鏈那一刻開始,美元就失去了全球化為其提供支撐的『貿易之錨』,真的是在自掘墳墓自毀前程。如果中美真正脫鉤,拿著美元還能買到來自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嗎?」

不過,我認為這些說法,都站不住腳。原因很簡單;

第一、現在國際金融市場震盪,更多是一種憂慮,人們試圖尋找一種美元替代品,或者一種更加穩定的貨幣錨定物,所以撲向了黃金或者歐元。

但是,要成為世界主要貨幣,需要長期的積澱、足夠全球化和強大的經濟。歐洲在關稅戰中並沒有優勢,上面有美國在逼迫它讓步,下面有中國商品在擠壓市場,而且歐洲的過度左傾壓抑了創新,這會讓它失去未來的AI人工智能競賽,所以短期內,我們看不到歐洲經濟大幅好轉的可能性,也就意味著歐元的漲勢只是短暫的,無法長期持續升值。

第二,更重要的是,美國現在不是在去全球化,而是在全球招標,重組供應商團隊。要把不可靠的中共供應鏈踢出去,用墨西哥、越南、印度等代替。

最新消息是,美國副總統萬斯週二宣布,已經和印度敲定了貿易談判的參考條款。未來十年將雙邊貿易額翻番,達到5,000億美元,這筆協議將可能帶來美國1,300億到1,800億美元的出口,創造50萬到100萬個新工作崗位。

而且,印度還接手了中共因為報復美國、而停止接收的波音公司的飛機。波音並沒有被中共打痛。

幾乎與此同時,越南、新加坡、韓國以及柬埔寨也紛紛出手,嚴查原產地造假及轉口貿易違規,針對的目標顯然是中國廠家。

所以,不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徹底改變了,而是中共的地位變了。拿著美元確實可能買不到中國便宜商品了,但是會有其它國家的便宜商品來替代。

華爾街專家們懵了:美國經濟數據居然沒崩

當然,未來支撐美元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美國經濟本身。而這方面,最新一些消息跌破了經濟學家們的眼鏡。

4月20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很意思的一篇文章,題目是《除了經濟數據,川普無所不在》。文章開篇說,「想像一下,你不關注新聞或社群媒體,只透過經濟數據觀察世界。你肯定想不到白宮在1月就易主了。」

文章稱,川普總統的驅逐出境、關稅、聯邦裁員和資金暫停等政策不斷成為頭條新聞,並打擊了信心,但對經濟的影響卻出奇地小。招聘、支出和通貨膨脹與拜登執政時期的情況非常相似。這種脫節讓人深感困惑。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稱經濟環境「無法預測」,並於上週發布了兩份盈利展望:一份是衰退,另一份是沒有衰退。

企業搞不懂,經濟學家們也翻車了。4月初《華爾街日報》調查的經濟學家們,都認為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加大。他們還說,今年招聘將大幅放緩,通膨將飆升。

但是到目前為止,這兩種情況的證據都很少。過去兩個月,就業機會平均成長173,000個,幾乎與前六個月的成長水準相同。失業率平均為4.2%,比前六個月高出十分之一。

同時,整體通膨率和聯準會衡量潛在價格壓力的指標,平均都低了十分之一。上週,美國公布了3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通脹數據,按年上升2.4%,低於早前預期的2.5%及上月的2.8%。核心CPI按年上升2.8%,同樣低於預期的3.0%及上月的3.1%。也就說,通貨膨脹率還下降了。

當然,面對經濟學家們被數據打臉,作者就找了一大堆理由。但是,在我來看,有的對,有的不對,以下結合我的研究給出評價:

1. 新聞標題和數據脫節的一個明顯原因,是時間滯後。部分有道理,但是油價下跌是真實的,隨著時間發展,這會成為經濟成長的更有利因素。

2. 由於進口商在關稅實施前囤積了大量貨物,許多新徵收的關稅可能要幾個月才能轉嫁到最終消費者手中。這個部分準確。

3. 接受延期辭職的聯邦僱員可能會繼續留在工資單上直到9月。這個也部分準確,更大的真相是:就業市場良好,被裁掉的聯邦工作人員大部分就業了。2月底和3月初,前聯邦僱員申請失業保險的人數激增,但最近平均每週僅比去年同期多幾百人。所以,裁員影響比預期小,消費支撐著經濟。

4. 聯邦支出平穩。準確。伊隆馬斯克曾經表示,他可以削減2 兆美元聯邦開支。他的政府效率部(DOGE)目前聲稱節省了1,550億美元。然而,《華爾街日報》分析發現,川普執政前80天,聯邦支出比去年同期高出1,540億美元。

5. 更關鍵的是,經濟學家們忘了企業比模型聰明,勞動市場比預想頑強。前幾天,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昆(Greg Mankiw)和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逾千人,簽署了一份「反關稅宣言」,批評川普的關稅政策具「誤導性」,警告這可能導致「自找的衰退」。截至4月21日,宣言已經收集到1,383個簽名。

不過,我對這種專家聯署一點兒也不感冒,因為在川普第一任上,《紐約時報》就搞過這麼一齣戲,也找了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上千名經濟學家聯署,說川普上台美國經濟會崩潰。結果呢?美國經濟逆風飛揚,經濟學家的臉被打得啪啪響。

當然,我並不是說,現在美國經濟完全沒有問題。高利率現在是對美國經濟最大的負面因素,不僅打壓企業和消費者的購房、消費,而且會大幅增加聯邦政府的國債支出,而到明年,會有9萬億美元的國債到期,要發新債還舊債。這也是川普跟鮑威爾著急,吵著要解僱他的一個重要原因。

未來經濟是否軟著陸,主要取決於關稅談判的進展、美聯儲反應和企業適應力,也取決於消費者信心。但整體來說,有石油和食品價格下跌,美國通脹不會發生;按照現在世界各國圍堵中共快速發展的態勢,預計中共也無法聯合其它主要經濟體製造更大的全球經濟動盪。

說到這裡,我們還有一個故事,關於中國的。

路透社最新報導稱,中美關稅戰升級後,中國股市洋溢著愛國熱情,大批散戶湧入A股,買進符合國家戰略導向的股票,共同對抗美國壓力。來自廣東的曹先生,此前從未交易過股票,但為了表達對北京的支持,他決定每月向當地股票市場投資2,000 元人民幣。他說「我的目標不是賺錢,而是為國家做出貢獻」。在這場貿易戰中,「每個人都應該與國家站在一起,堅持到底」。交易員和券商則表示,許多散戶投資者像曹先生一樣,加入由政府支持的「國家隊」,捍衛股市。買盤主要集中在有望受益於中國國家戰略的產業,例如國防、消費和半導體。

對於這種做法,大家怎麼看?

很多人會覺得這是愛國,但是一如過去三十年發生在A股的故事那樣,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是,黨會含淚揮起鐮刀,輕輕的把你僅剩的那些錢給收割了去。所以,希望中國大陸的朋友們:愛國要理性,中共不等於中國。珍惜自己和家人。

——《秦鵬觀察》製作組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秦鵬觀察】華裔青年從最年輕富豪到抗共英雄
【秦鵬觀察】川普政府凍結哈佛撥款的來龍去脈
【秦鵬觀察】民間籲北京救外貿 老黃訪華引猜疑
【秦鵬觀察】關稅戰中共現形 二常委暗中造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