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消費稅收面臨減少 加州提案收取道路費

人氣 93

【大紀元2025年04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梅綜合報導)過去十年中,隨著燃油稅率逐年提高,加州的燃油稅收入穩步增長;但隨著政府推動零排放(zero-emissions)汽車政策,越來越多的人購買了電動車,預計未來十年間州燃油稅總收入將每年減少20億美元,加州一議員提議以增收行駛里程費(mileage-based revenue)來彌補。

AB1421提案建議基於駕駛里程收取道路使用費(Road Usage Charge, RUC),不論燃油車、自動車或電動混合車,均同樣收費,以抵消燃油稅收入的減少。

由加州第11區州眾議員洛瑞·威爾遜(Lori D Wilson,D)發起的這項提案,名為「車輛:道路使用費技術諮詢委員會」(Vehicles: Road Usage Charge 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現已提交給州眾議院交通委員會。威爾遜稱,收取道路費的好處之一是將減免低收入人群的燃油消費稅。

汽油消費稅費率上漲 但總稅收將減少

提案說,加州交通運輸資金主要來源於六種不同的燃油稅(包括汽油和柴油)和專用車輛費,2023-2024年這些費用產生了大約140億美元的州收入;其中汽油消費稅(gasoline excise tax)收入最高,約計78億美元。

加州人支付著比全美平均油價高1.6美元(每加侖,下同)的汽油費,這其中最大的部分來自燃油稅。汽油和柴油的消費稅率從2017年開始逐年升高,2017年汽油消費稅從30美分增加到42美分,到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為57.9美分;今年6月將繼續增加,至2026年7月,將增為59.6美分。

但自加州開始推動居民使用零排放的電動車以來,汽油稅和柴油的總稅收在減少。州長紐森提出了目標,加州將在2035年1月1日實現100%零排放汽車(ZEV)和輕型卡車的新車銷售,並在2045年實行所有類型車輛的零排放銷售,這將使燃油稅收入大大減少。

根據加州能源委員會,過去四年間,加州居民購買了逾百萬輛電動汽車;到2035年,電動車總數預計還將增長,未來十年加州的燃油消費稅總收入或將減少313億美元。

根據州立法分析辦公室(LAO)預測,到2030年,燃油稅收每年將下降20億美元,到2035年將下降至40億美元。

米內塔運輸研究所(Mineta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的研究則估計,到2040年,加州燃油稅將減少48億~121億美元。

擬增收行駛里程費

2014年,立法機關通過了SB1044《車輛:道路使用費試點項目》(Vehicles: road usage charge pilot program),成立了道路使用費技術諮詢委員會(RUC 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以評估加州實施基於里程的道路收費情況。

該立法稱,汽油稅無法滿足加州長期收入的需求,因為隨著燃油效率提高和替代燃料不斷湧現,汽油稅收入將會減少;到2030年,多達一半的收入將用於提高燃油效率(立法之時加州尚未要求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並且,將道路和高速公路的費用捆綁到汽油稅中,用戶難以理解他們是在為道路和高速公路付費。

如今,加州燃油稅的收入將面臨大幅度減少,因此有了增收道路費以替代燃油消費稅的提議。威爾遜議員在新提案中說,加州在2017年完成了迄今規模最大的道路收費研究工作,招募了5,000多輛汽車,在9個月內行駛路程超過了3,700萬英里。

SB1044說,據新政策,駕駛者將根據行駛距離支付道路使用費,且無論在哪一段道路上,每英里都繳納相同費用;其它州的經驗表明,基於駕駛里程的收費可確保數據安全和保護駕駛員隱私,可作為燃油消費稅的替代方案。

反對聲音

據CBS新聞,第75區州共和黨眾議員卡爾·德馬約(Carl DeMaio)批評這項提案,「我們得說清楚,加州徵收里程稅就是斂財」,「這非常倒退,不公平」。他估計,加州人平均每年將爲此繳納900~1200美元,將對通勤時間較長的工薪家庭和低收入家庭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

德馬約還質疑對該提案用道路使用稅取代現有汽油稅的說法:「這簡直是胡說八道,他們不會放棄稅收,只會再徵收一項。」對於多數黨主持的州議會可能通過該提案,居民王先生說,加州的稅已經很高了,「反對政府以各種名目多收稅」。

預計加州交通局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公布試驗項目結果,包括每英里收取2.8美分的固定收費和根據車輛的油耗收取的個性化收費;該試點項目還報告了向政府報告使用里程的不同計量方法,例如使用里程表計數和使用指定插入設備來測量里程數。◇

責任編輯:嘉蓮

相關新聞
加州汽油初見降價 未來幾週或續下調
加州油價緣何飆高(2) 煉油成本與汽油稅費
加州考慮用里程稅取代汽油稅
7月加州汽油消費稅上漲為每加侖57.9美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