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個展廳,映入眼簾的真可謂「寒光照鐵衣」,展廳中部放置的歐洲鐵騎彷彿真的浩浩蕩蕩遠征而來,站在展品前彷彿能聽到行軍中甲胄鏗鏘、戰馬嘶鳴、利刃出鞘、長槍擊盾⋯⋯
上次我們看過了神祕而璀璨的埃及文明,在丹鐸神廟前感受了尼羅河畔的流水與飛沙。今天我們來到一樓大廳的另一側,感受金戈鐵馬的騎士魅力。武器與盔甲展廳匯集了歐洲、中東、亞洲等不同文明的冷兵器精華。才見歐洲貴族的紅寶石短劍,又見日本幕府將軍甲、清代八旗甲⋯⋯展覽不僅展示了這些用於爭戰之物的霸氣與鋒芒,也傳遞了古典工藝之莊嚴、華美。
歐洲鐵騎與騎士精神
來到這個展廳,映入眼簾的真可謂「寒光照鐵衣」,展廳中部放置的歐洲鐵騎彷彿真的浩浩蕩蕩遠征而來。細密的鎖子甲在防禦的同時提供靈活性,全副武裝的面罩自留了眼前的一道細縫,騎士身下的戰馬也是被金屬甲片保護,站在展品前彷彿能聽到行軍中甲胄鏗鏘、戰馬嘶鳴、利刃出鞘、長槍擊盾⋯⋯

不同於遠觀的肅穆冷峻,走近卻發現鎧甲上滿是細密的雕花與紋章。這些工藝紋樣並不僅是美觀性的裝飾,而是代表著家族、榮耀與信仰。可能這放在當代人的價值觀中會有些令人費解,戰場是拚殺的地方,裝飾些花里胡哨的東西有什麼用呢?這些繁複的裝飾其實是對傳統騎士精神的一種折射,中世紀歐洲騎士大多為基督教的信徒,強調勇氣、忠誠、榮譽、保護弱者等品質。決鬥是一種點到為止的較量,而非一定致人於死地的你死我活。
這有些像中國古時儒家講「刑不上大夫」,是說對待受過教育的士族階層,可以通過其教育中塑造的羞恥心約束其行為,而不非得武力威懾。因此精美的花紋同樣是騎士階層對自身高尚品格的展示,待人以禮,通過文明的行為規範塑造和諧的社會秩序。這種理想主義情懷是不是似曾相識,在紐約地鐵篇我們也曾提到過,西方傳統文化中是十分注重道德對於社會的促進作用的。這不禁讓人思考,究竟是古人太過天真,還是今人忘記了本性的純良。

遙相呼應的亞洲武學
穿過歐洲騎士的展區是來自古代亞洲的兵戎藝術。日本的武士刀、清代的金龍紋鎧甲、蒙古鑲金銅面甲⋯⋯相比歐洲的重甲,亞洲的器物更顯敏捷、優雅。
日本武士刀常成對展出,長刀用於向外對敵,短刀用於防守或應急。武士精神強調忠誠、克己與榮譽,當名節受辱時,武士會選擇使用短刀自盡以彰顯護衛榮譽的決心。這不禁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關羽最後的那句「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死,名可垂於竹帛也,又何懼哉!」「忠」、「義」的文化概念正是在這些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得以呈現。

為什麼古人會將那摸不著、看不到的名節看的如此之重呢?我想是因為在傳統價值觀下,人生一世不過是整個漫長生命旅程的一個階段,死亡並不可怕,背棄自己的信仰才是更為痛苦的。「生」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可以踐行「道義」,若背信棄義,君子死而不懼。

當然這是武學中對於傳統的價值觀的理解,不同領域也有不同的道義與責任。大都會中還有很多東方文明的影子,在接下來的文章中讓我走進亞洲館,回溯千年前的藝術。◇
責任編輯: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