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03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楚寒石採訪報導)中國政府最近推出針對個人消費貸提額延期的新政策,此舉引發社會廣泛爭議。官方宣稱,消費貸新政有助於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但中國銀行業的數據顯示,2024年成交不良貸款未償本息金額為2,258億元,已經較2023年增長81.05%。其中,個人不良貸款占比七成,規模已經高達達1,583.5億元,同比增長64%。
有專家指出,消費貸是讓居民舉債提前消費,並不能解決需求不足。經濟低迷情況下通過鼓動居民加槓桿、借債透支未來,這種依賴「短期債務」刺激消費的「續命經濟」做法,實質就是飲鴆止渴。
推消費貸新政 中共央行和金監局開撕
提振消費是中共當局2025年經濟政策的頭等大事。3月6日下午,中共財政部在記者會上聲稱,要加大財政與金融政策聯動力度,將新增實施兩項貸款貼息政策,激發消費動力。央行同時回應稱,將研究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支持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促消費和穩外貿。
3月14日,中共金監局下發通知,要求金融機構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放寬消費貸的期限、額度和利率等限制。若借款人暫時還款困難,金融機構要放低還款要求和借款人商量新的還款辦法。
然而,降低貸款標準、拉長貸款期限、增加貸款額度,還款還可以與金融機構協商,那不就把消費貸向次貸方向發展了嗎?
對此,中共央行當天就在央媒《證券時報》上發文稱,當前金融支持消費力度已經不低,消費貸本質是通過舉債提前消費,貸款最終要償還。過度加槓桿消費,既對未來消費需求透支,也增大家庭財務負擔。只有提高居民就業和收入、完善社會保障,讓居民沒有後顧之憂,能消費、敢消費,才能形成有效消費信貸需求。
但中共金監局不予理睬。3月21日,金監局發布《關於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繼續越過中共央行指揮各金融機構,要求其增加消費金融供給,提升個人消費貸款限額,延長貸款期限。其中,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金額上限提高至50萬元(人民幣,下同),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金額上限提高至30萬元,個人消費貸款期限延長至不超過7年。
不過,幾天後,金監局有所妥協,利率3%以下的銀行消費貸被叫停。多家銀行已收到監管部門通知,要求4月1日起暫停審批年化利率低於3%的消費貸產品。
央行和金監局兩部門的衝突表明,當局對於提振消費確實是很急迫,但似乎缺乏「頂層設計」,相關各部門自行其是,增加了經濟政策的混亂。
高層把提振消費當作中國經濟的救命稻草
2025年,中國經濟長期依賴「投資+出口」的增長模式再難維持了。投資增速放緩,尤其是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官方數據,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07萬億元,同比下降9.8%),導致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效應減弱。同時,外部環境迅猛惡化,美國川普政府將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高額關稅,再加上全球需求疲軟,出口難以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勁支撐。
中共中央不得不將政策重心轉向提振內需。3月5日,李強在第十四屆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32次提到消費,並將大力提振消費、擴大國內需求列為2025年中共政府十大工作任務之首。
3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要求強化信貸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放寬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和利率等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首肯了金監局提出的消費貸新政,即鼓動居民舉債進行消費。
消費貸風險已現
2022年以前,中國個人消費貸款餘額都呈兩位數增長。隨著房地方泡沫破滅,依附在房地產上的財富幻覺消退,個人消費縮緊,消費貸款餘額的增長率驟然下降到個位數(見下表)。

然而,最近兩年,在當局提振消費的政治壓力下,金融機構不得不再度加大了消費貸投放力度,相關領域競爭激烈。許多銀行拚價格、搶份額,消費貸利率一降再降,甚至低至「2字頭」,比企業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還低。一些客戶獲得低價消費貸後違規改變用途,流向樓市、股市,購買高息理財產品,甚至「以貸養貸」。
截至2024年末,中國的個人消費貸款餘額(不含住房貸款)已達到21.01萬億元,已超過美國1.9萬億美元的規模。消費貸餘額一路狂飆同時,多家銀行不良貸款風險也在抬頭。
2024年多家上市銀行的業績報告顯示,消費貸餘額擴張較多的銀行,不良貸款率均有攀升,違約風險呈增加態勢。例如,工商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為2.39%,較上年末上升1.05個百分點;農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為1.55%,較上年末增加0.51個百分點;建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較上年末上升了0.23個百分點。
根據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數據,2024年成交的不良貸款未償本息金額,合計為2,258億元,較2023年增長81.05%,創2016年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試點業務啟動以來的新高。其中,個人不良貸款占比七成,規模達1,583.5億元,同比增長64%。
個人不良貸款資產結構,以2024年四季度數據為例,個人消費貸款占比最高,占比66%;其次是個人經營貸款和信用卡透支。
4月1日,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指出,提振消費對於中共來說是「老大難」問題了。要切實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就需要從稅制改革、優化分配機制和提高社會保障入手,但這些措施不可避免地會觸及權貴階層的核心利益,從而面臨巨大的政治和社會阻力。
「消費貸在中國推行已10年,居民通過借貸在短期內增加可支配現金流,填補收入不足的缺口。若盲目進行擴展,一旦經濟繼續放緩,收入增長跟不上債務利息,居民債務違約將會增加,引發系統性風險,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他說。
居民消費不振的兩大原因
中共統計局數據顯示,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環比下降0.2%,同比下降0.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下降0.1%,同比下降2.2%,持續28個月負值。這表明中國經濟正面臨著需求不足、價格下行和通縮風險加劇的局面。
儘管中共政府刺激消費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提振消費的結果卻受制於兩大因素:第一、收入不足、沒錢消費;第二、信心不足、不敢消費。
根據官方數據,2023年中國GDP為126.06萬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218元,人口約為14.1億,可算出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約為43.9%,遠低於美國(76.0%)、英國(61.8%)和日本(54.4%)。這說明居民收入水平低,購買力不足。
另一方面,中國居民儲蓄率又非常高。2023年為33.4%,遠超美國(4.5%)、英國(6.1%),但中國家庭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卻僅為39.1%。高儲蓄率與低消費占比表明,居民對未來經濟預期悲觀,導致儲蓄傾向增強,消費意願下降。再加上就業壓力、收入預期不穩,更是促使居民「捂緊錢包」。
2025年2月,16至24歲勞動力(不含在校生)失業率為16.9%,連續兩個月上升,為四個月來最高;25至29歲和30至59歲勞動力失業率分別為7.3%、4.3%,均連續兩月上升。《2024年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61.4%居民傾向「更多儲蓄」,僅24.9%選擇「更多消費」。
依賴短期債務刺激消費是飲鴆止渴
2023年末,中國居民債務總額(即居民貸款餘額)為80.1萬億元,包括住房貸款、消費貸款和信用卡債務等。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約為55.3萬億元,因此,可算出中國居民債務收入比(DTI)為144.7%、家庭負債率(債務/GDP)為63.5%。這說明居民償債壓力大,收入難以支撐債務。
在居民負債能力幾乎觸頂,消費貸已達如此規模且不良率攀升的情況下,中共政府不去主動加槓桿、擴大支出,讓居民形成穩定的收入、改善預期,卻反其道而行,寧可讓銀行冒風險放貸,讓民眾背負更多的債務。這種違反常識的政策,為什麼還能堂而皇之地發布呢?
旅美中國問題專家石山3月31日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中共通過高度集中的政治權力掌控中國經濟和社會,這導致決策者習慣性地使用行政命令來處理經濟問題,而不是通過市場機制來釋放活力。消費貸新政的推出就是延續了這種自上而下的邏輯。
「消費貸是讓居民負債提前消費,並不能解決需求不足。只有提高收入、完善社保,讓居民恢復信心,才能真正提振消費,而非鼓動居民加槓桿、借債透支未來。這種依賴短期債務刺激來續命的行政命令,實質就是在飲鴆止渴。」他說。
責任編輯: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