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航運公司幾乎停止購買中國製造的散貨船。這是因為業界對川普(特朗普)政府是否會對中國製造船隻徵收歷史性港口費持觀望態度。
據彭博社4月2日報導,根據克拉克森研究服務公司(Clarkson Research Services Ltd.)的數據,3月份二手市場上僅售出4艘中國製造散貨船,這是至少從2022年以來出售量最少的一次,約為去年月度水準的五分之一。同一時期,日本和韓國的運輸船的交易幾乎沒有變化。
船舶經紀公司Arrow Shipping駐倫敦研究主管布拉克‧切蒂諾克(Burak Cetinok)說,「與中國建造的船舶相比,對日本建造的船舶目前顯然有更強的購買興趣。」
「交易量和資產價值都反映了這一點。最近幾週轉手的大部分船舶都是日本建造的。」切蒂諾克說。
上述現象表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提案在最終確定和實施之前,就已經對市場產生了影響,衝擊了中國船隻。
USTR於2月21日公布提案,將對中國航運公司及任何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製造船舶徵收高額費用。提案涉及到三部分收費,分別是對中國的運營商收費,對使用中國製造船舶的運營商收費,對在中國訂購船舶的運營商收費。
船東和分析人士一直在評估這一提案的影響。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船舶每進入美國港口一次,就可能被收取高達數百萬美元的新費用。
克拉克森此前表示,根據初步提議,在某些情況下,每艘船的收費理論上可能高達350萬美元。
租用船舶的船東和公司也在修改租賃合同,以應對船舶離開和抵達美國港口期間可能產生的數百萬美元的費用。
有初步跡象表明,買家的警惕性可能已經影響到中國製造運輸船的價值。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上週一艘中國製造船舶的售價比一艘日本同類運輸船低約580萬美元。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對中國船隻收費的提案之前,類似大小和年齡的船舶售價比中國境外製造船舶低480萬美元。經紀公司SSY的數據顯示,中國新建散貨船相對於日本建造的散貨船的折扣達到2023年初以來的最大水平。
不過,美國潛在收費政策的影響因船隻而異。Arrow公司的切蒂諾克表示,300米長的海岬型巨輪受到的影響沒有那麼大,因為它們不經常停靠美國港口。
「Howe Robinson Partners」乾散貨研究主管比拉爾‧穆夫圖奧盧(Bilal Muftuoglu)表示,中國小型散貨船的訂造數量也有所放緩。
「就中國的新造船活動而言,2月份只有一艘靈便型散貨船被訂購,3月份還沒有確定,這是極不尋常的。」他說,第一季度,中國有13艘此類船舶被訂購,而日本則為21艘。
他補充說,對日本船隻的訂購量高於中國的,這在近期也是不尋常的。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對中國製造船舶徵收高額港口費用的提案,旨在遏制中共在全球海運業主導地位。1999年,中國在全球造船市場的份額不到5%,而截至2023年,已超過50%。
鑑於全球航運業高度依賴中國船舶,商業航運被視為北京可操控的重要槓桿,任何對該系統的干擾——無論是意外還是刻意——都可能引發供應鏈衝擊,這正是美國試圖避免的風險。
USTR的提議獲得工會支持,但零售商可能持反對意見,擔憂額外成本將轉嫁至消費者。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