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觀察】川普政府凍結哈佛撥款的來龍去脈

人氣 142

【大紀元2025年04月16日訊】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秦鵬觀察》。美東時間週一(4月14日),哈佛大學正式拒絕川普(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調整要求,川普政府隨即宣布凍結對哈佛的22億美元撥款,理由是擔心校園反猶太主義。白宮與美國最富裕大學之間的衝突,就此拉開帷幕。

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麼?哈佛硬槓聯邦政府的底氣來自哪裡?雙方的矛盾衝突,又將走向何方?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

一、哈佛拒絕整改 聯邦暫停22億美元撥款

哈佛大學是美國第一所直接拒絕遵守政府要求的大學。之前,在川普政府的施壓下,美國眾多高校選擇了妥協,在官網刪除了DEI(多元、公平和包容)政策內容。3月21日,面對聯邦政府暫停4億美元研究經費撥款,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也低頭,同意進行川普政府要求的一系列全面改革。

但這一次,哈佛大學律師團隊,於4月14日(週一)致信美國教育部等聯邦機構,表明「無論是哈佛,還是其它任何私立大學,都不會允許自己被聯邦政府接管」。「儘管政府提出的一些要求旨在打擊反猶太主義,但大多數內容實質上是政府對哈佛校內『思想氛圍』的直接干預。」

同日 加伯(Alan Garber)在一份聲明中說:「任何政府——無論由哪個政黨執政——都不應規定私立大學可以教授什麼課程、可以招收和聘用哪些學生,以及可以開展哪些研究和探究領域。」

對此,美國教育部屬下「打擊反猶太主義聯合工作組」週一晚上發表聲明,宣布凍結向哈佛大學提供22億美元的多年期撥款,和6,000萬美元的多年期合同。

聲明說:「哈佛大學今天的聲明,凸顯一個令人憂心且普遍存在於我國最負盛名高等學府的特權心態,這些大學認為聯邦政府對大學的投資不附帶維護民權法的責任。」「近期嚴重干擾大學上課的校園抗議活動是不可接受的。對猶太學生的騷擾更是令人無法容忍。如果精英大學希望繼續獲得來自納稅人口袋的經費,現在就得正視這個問題並致力於做出有意義的改變。」

川普政府先前警告,如果哈佛大學不做出改革治理結構、終止DEI計劃(多元、公平和包容)等改變,將撤銷對哈佛大學的90億美元撥款。

二、紛爭背後:學術自由還是反猶主義與反民權?

自川普今年1月上任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就要求美國大學做出改變,聲稱正在調查數十所學校,以消除它們的多元化舉措以及校園內猖獗的反猶太主義。

4月11日,川普政府致函哈佛大學,要求校方減少學生和教職員對校務的權力、立即舉報違規外國學生,並引入外部機構以確保各系「觀點多元化」。然而,4月14日,哈佛拒絕整改,隨後聯邦政府宣布凍結其22億美元資金。

這場衝突的根源,可以追溯至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侵入以色列,當時恐怖行動造成約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超過200人被綁架。

以下視頻展示了洛杉磯街頭的行為藝術,反映了被哈馬斯綁架人質的處境。

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襲擊之一,震驚國際社會。以色列隨即展開猛烈報復。

衝突發生後,數十所美國大學以支持巴勒斯坦為名,公開支持哈瑪斯的行動。2023年10月中旬,哈佛超過30個學生團體聯合發表聲明,將以色列對加薩(加沙)的反擊定性為「種族滅絕」,並譴責拜登政府支持以色列的立場,引發了極大爭議。此舉被認為是對哈瑪斯襲擊行動的「合理化」或「道德模糊化」,激起眾多校友與政界人士的強烈譴責。

哈佛校園還出現了多起反猶太主義的塗鴉、以及針對猶太學生的騷擾事件,情勢惡化。但是2023年12月,前校長克勞迪娜‧蓋伊(Claudine Gay)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是否懲罰「呼籲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的言論取決於具體情境,引發了進一步爭議。隨後,哈佛大學還撤銷了對支持哈馬斯學生的停學決定。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川普政府上台後之後,開始調查反猶太主義,並於2025年2月成立了一個「反猶太主義特別工作小組」,其成員來自聯邦政府各部門的代表,包括總務管理局、司法部、教育部和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工作小組日常工作,由衛生與公眾服務部 (HHS) 的凱文尼 (Keveney),教育部代理總法律顧問湯姆‧惠勒 (Tom Wheeler),以及美國總務管理局局長喬希‧格魯恩鮑姆 (Josh Gruenbaum)主導。其中,格魯恩鮑姆是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的孫子。

工作小組認為,大學對2023年哈馬斯襲擊的反應普遍不當,並認為DEI及平權行動違反聯邦民權法。

4月14日,白宮發言人哈里森‧菲爾茲(Harrison Fields)發出強硬聲明:「川普總統正在努力讓高等教育再度輝煌,為此他將終結不受約束的反猶太主義行為,並確保聯邦納稅人的資金不會資助哈佛大學對危險的種族歧視或基於種族的暴力行為的支持。」

所以,回顧事件,哈佛在反猶太主義問題上的立場頗具爭議,與其宣稱的學術中立形象存在差距。

三、川普的底氣:美國社會支持與法律依據

川普此舉,被認為是對「覺醒文化(woke culture)」滲透學術界的一次必要回擊。《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金伯莉‧斯特拉塞爾(Kimberley Strassel)撰文指出,川普凍結資金是「對納稅人負責」,迫使大學重新審視其教育使命。

立法機構的議員,如湯姆‧科頓(Tom Cotton)與喬什‧霍利(Josh Hawley)公開支持,稱哈佛的DEI計劃歧視保守派學生與教職員,凍結資金是「還原教育公平的第一步」。

從法律層面,川普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美國聯邦政府對大學的資助,主要通過《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及其後續修正案進行管理,涵蓋科研撥款(如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學生貸款計劃(如Pell Grants)以及其它專項補助。這些資金並非無條件贈予,而是附帶明確的合規要求,涉及民權、財務透明,以及聯邦政策目標的執行。

例如,1964年《民權法》第六章(Title VI),禁止接受聯邦資金的機構在種族、膚色或國籍基礎上歧視。川普政府指控哈佛在DEI政策中「未能遏制反猶太主義」,援引了此法律,作為凍結資金的理由。

從過往案例來看,哈佛所謂的平權政策,也經不起推敲。2023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以6比2的票數裁定哈佛大學在招生中使用種族考量違憲,違反了《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這是一場由亞裔美國人為主的「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發起的訴訟,法院認為哈佛的政策缺乏明確的結束目標,並對亞裔申請人構成不公平對待。

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寫道,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平權行動計劃「不可避免地以一種有害的方式利用種族,涉及種族成見(stereotyping),並且缺乏具有意義的終點」。「我們從未允許招生計劃以這種方式運作,我們今天也不會這樣做」。

而現在,川普的撥款凍結,與最高法院裁決形成呼應——要求哈佛大學解構DEI架構,否則凍結其聯邦資金、並質疑免稅資格,符合美國的法律精神和社會公眾利益。

美國民眾對精英大學的態度,對哈佛也不利。《華爾街日報》於3月27日至4月1日,透過電話對1,500名登記選民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顯示48%的人贊成扣留未能保護猶太學生免受反猶太主義侵害的大學資金。

川普此舉,不僅回應了保守派選民對大學「左傾化」的不滿,也是其2024選戰以來強調「對抗woke」文化的延續。

四、財力比拚:最富大學不在乎這點錢?

不過,哈佛選擇正面迎戰,也有它的底氣,其中關鍵一項,就是不差錢!

哈佛大學擁有超過530億美元的捐贈基金(endowment),為全球之最。2024年產生約20億美元的投資收益。即便失去部分聯邦資助,科研項目(如實驗室運作與博士生獎學金)可能受到影響,但不會對其造成根本性衝擊。

而且,哈佛大學每年還有大量捐款。根據2023年財報,哈佛每年來自聯邦的直接經費(如研究經費)約占總預算的10%。哈佛或許期望,其校友網絡(如彭博等富豪)與私人資助管道,可迅速填補潛在資金缺口。

五、川普下一張牌:取消免稅對哈佛有三重傷害

對此,4月15日(週二),川普在Truth Social發文,威脅要取消哈佛大學的「非營利教育機構」免稅地位。如果實施,卻可能對哈佛造成嚴重的打擊。

根據現行美國稅法,哈佛不僅享有巨額捐款免稅,其資產增值部分亦免稅。取消哈佛的免稅資格,將對其運作與聲望產生深遠衝擊,幾乎等同於從制度上打破其作為「非營利教育機構」的特權地位:

首先,哈佛大量捐款,來自企業與高淨值校友,因為捐款可獲得稅收抵免。一旦失去免稅地位,捐款可能萎縮30%,特別是長期承諾性捐款將受影響。

其次,哈佛捐贈基金每年的數十億美元投資收益,也將面臨課稅。若失去501(c)(3)資格,這些收益需按聯邦資本利得稅(23.8%)及麻州稅(5%)繳納,總稅率約28.8%,失去數億美元,影響對科研、助學金及基礎建設的資金支持。

第三,失去「非營利」地位將動搖哈佛的品牌形象。外界對哈佛大學「學術中立」與「公共使命」的認知將產生動搖。哈佛可能失去「美國精英搖籃」的地位,校友在全球政商界的影響力也會下降。

因此,儘管哈佛擁有雄厚資本,但取消免稅資格將非單一經濟問題,更將挑戰哈佛的資金體系與長期聲望。

六、後續發展預測:對決還是妥協?

當然,哈佛也並非毫無還手之力,它還有幾張牌可以打:

第一、法律戰:哈佛可延長訴訟戰,爭取恢復免稅資格。歷史上,耶魯與普林斯頓曾成功抵禦類似挑戰。哈佛可援引憲法第一修正案,主張政府以意識形態干預學術內容,侵犯言論與學術自由;也可質疑教育部審查過程是否公平,缺乏透明標準或證據。

然而,川普政府可援引《民權法》應對,並強調行政部門對補助款的靈活管理權。若證明哈佛的DEI計劃構成對保守派學生和教職員工的歧視,國稅局(IRS)也可能重新審查其免稅資格。

第二、校友動員:哈佛可號召超級富豪彭博(Michael Bloomberg,捐款超10億美元)等校友緊急注資,短期內抵消資金壓力。

第三、發動公關戰:哈佛可利用校友在媒體中的影響力(如《紐約時報》、CNN),塑造「學術自由受害者」形象,爭取公眾支持,對川普政府施壓。

對於雙方的爭端,未來可能有以下三種情境:

1、政治和解:在內外部壓力下,雙方可能尋求某種「象徵性讓步」達成和解,例如哈佛發布聲明、淡化爭議議題,換取部分資助恢復。

2、法律訴訟:若川普政府強行取消免稅資格,哈佛可能訴諸聯邦法院,訴求保障其教育機構地位與資金自由。勝負取決於法院對學術自由與政府權力的權衡。

3、連鎖反應:若制裁擴及其它常春藤盟校或進步派高校,將在全美教育與文化界掀起政治寒蟬效應,可能倒逼學術機構去政治化。

無論結果如,川普與哈佛的這場對決,不僅是一場政策之爭,更是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在美國文化戰場上的縮影。它挑戰了哈佛大學長期宣稱的「價值中立的知識殿堂」神話,也必將重新定義聯邦資助與學術自由之間的合理邊界。

事件仍在發展中,其結果將深刻影響美國高等教育的未來,值得繼續追蹤。

好了,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請觀眾朋友訂閱我的頻道,我們下次節目見。

《秦鵬觀察》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秦鵬觀察】全球股市跌 川普不妥協 警告中共
【秦鵬觀察】美國加收104%關稅 中方6招應對?
【秦鵬觀察】美中貿易戰 內幕:川普早想脫鉤
【秦鵬觀察】華裔青年從最年輕富豪到抗共英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