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導)儘管每年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處於失業狀態,但數百萬藍領技工崗位卻處於空缺狀態,年輕人不願進工廠。專家認為,這不單是待遇低、缺乏尊重的問題,背後還有中共體制性因素。
中國缺乏藍領技工
近十來年,中國大陸有一種怪現象,每年都有數百萬中國年輕人畢業即失業,要麼成為外賣員、主播甚至是「全職兒女」。另一方面,工廠急需的高級技工出現巨大缺口。
中國技工70%以上是農民工,真正高級技工僅占5%,遠低於日本的40%和德國的50%。

中共人社部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製造業預計將面臨3000萬名技術工人的短缺。
《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2022)》顯示,在中國藍領技工中,初中學歷占比過半,高中/職高/中專/技校占比34.7%,大專及以上藍領占比僅為8.8%。老一代農民工正在變老,而90、00後年輕群體進入藍領工作崗位的意願不斷降低。
為了鼓勵年輕人進工廠,中共當局2021年10月發布指導意見,到2035年,中國職業教育應躋身世界前列。
2022年5月起施行的新《職業教育法》提升了職業教育的地位,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職業學校畢業生應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和就業機會。
儘管社會需要大量技工,中共又大力推動,但他們即使選擇當外賣員、主播甚至是「全職兒女」,也不願進工廠當藍領。
年輕人為何不願進工廠?
在媒體以往的報導中,工資低、對職業教育缺乏尊重和師資短缺被認為是主要原因。
這些報導說,在過去二十年,中國社會普遍將職業高中生視為「沒有天賦」的人,經常將他們與街頭幫派、上課睡覺等現象聯繫在一起。正因為如此,職業學校往往被視為最後的選擇。
《南華早報》報導,浙江晨光電纜有限公司高級技術員韓其芳表示,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技工的工資很低。
他說:「中國藍領技工的收入與德國或日本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韓還表示,由於藍領工人的工資低,成績最差的學生最終都進入了職業學校,導致社會對職業教育產生負面看法。
《南華早報》還提到,中國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中,擁有專業製造或企業管理經驗的教師不足10%,僅有15%左右的教師接受過企業技術培訓,因為資格證書是技術工人進入機構的門檻。
旅澳歷史學者李元華對大紀元表示,中國教育和社會脫節,現有師資裡面百分之九十幾都是理論課教師,職業教育尤為突出。 學生真正實踐的機會非常少,畢業以後也不能滿足社會基本要求。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對大紀元表示,職業學校的師資力量缺乏真正從業背景,只能教一些理論,不能上升到實用價值。基本上沒有什麼上升通道,只是有限的工資,往往流失到其它行業裡面去。
但上述原因可能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中共根深蒂固的體制性問題。
「低端人口」
自上世紀中共推動經濟改革以來。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存在數量龐大不事生產、無所事事的官員階級,他們既有特權又有豐厚的福利保障。相比之下,缺乏保障和社會地位的農民工如同二等公民,必須沒日沒夜的工作,才能換來溫飽。
這種現象導致了社會心態一開始就將進工廠作為一個失敗者的標誌。
李元華表示,中國企業很長時間裡,低端技術都大量招農民工,而農民工又是最沒有保障的,工資待遇和薪酬非常低。長此以往,使得很多人一提起進工廠,就聯想到待遇差、社會地位低和「低端人口」,所以大家不願意去。
他指出,一些西方國家藍領收入其實要高於白領,像澳洲一般藍領收入要高於白領,而且高出比較多。更別說那些高級藍領了,他的收入更可觀了。而在中國大學畢業生進企業當藍領,與進事業單位或官場,收入明顯有差異。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對大紀元表示,中國工廠本身也被稱為血汗工廠,工作的強度非常大,而且待遇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對90後、00後來說,他們更嗤之以鼻。
黃大衛認為,在中國(中共)政治體制裡邊從沒有真正建立藍領榮譽體系,社會輿論與文化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官員崇拜。不像西方工業大國那樣,將技工工業塑造成一個國家棟梁,給他們紮紮實實的待遇、社會福利跟尊重。
他說,中國藍領技工往往被看作一個失敗者,而西方藍領受到基本尊重;中國藍領缺乏政治權利和上升機會。而西方藍領有選票,而且有一定的上升渠道,很多工人都有可能變成議員或資本家;中國藍領與白領差距大,而西方藍領工資高,可達到中產水平社會地位。
「年輕人不願意去工廠並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對整個社會情緒性的一種抵抗,抵抗他的身分歸類為低端人口。」他說。
大國工匠是自我吹噓
當局為了發展所謂新質生產力,將重點支持新興產業和人工智能製造,鼓勵學生上職業學校成為高級技工。
中共黨魁多次視察職業學校,並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要「大力培養大國工匠」等等。
李元華表示,中共所謂大國工匠完全是自我吹噓。工匠也不是憑空而來的,要有相應的一個學習能力及專業精神很強的群體,然後才能出現傑出工匠。如果大家都不去這個行業,或由一些學習能力差、專業精神差的人去做藍領,這個目標就是空談。
王赫表示,中國社會很浮躁,講的是山寨和短平快,導致很多工人本身不願意學技術。
「要培養出一個高級技工,沒有五年、十年是不可能的。在大家都搞山寨的情況下,很少有人能夠踏踏實實地學技術,把自己培養成技術工人。」
王赫表示,像德國是學校、社會和企業聯合培養職業技術工人,待遇和各方面的地位都很不錯,人家是願意去進工廠學習。日本也是這樣的,這兩個國家都是製造業的強國,跟這種高級技工的培養體系密切相關,非常講究工匠精神。
黃大衛表示,工匠精神不是喊政治口號能喊出來的。要有文化信仰、產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教育體系,勞動尊重與政治權利等結合。
「如果工人的政治權利、勞動保障及社會保障都沒法實現,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宣傳上的一個補丁。」
黃大衛表示,現在不是年輕人進不進工廠的故事,而是整個中國社會體系問題,如價值觀、階級流動性等。
「中國不是沒有優秀的年輕人,而是沒有市場讓年輕人願意投身進去,也沒有足夠多的社會保障與政治權利,讓工人得到尊重。」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