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12日訊】中美關稅戰火藥味越來越濃,已經到了完全撕破臉的程度。
4月9日,中共宣布將美國所有進口商品的稅率由34%提高至84%。川普當天在「真相社交」上發文宣布,即刻把針對中國的關稅提高至125%。
白宮新聞祕書萊維特對記者說:「當你對美國發動攻擊時,川普總統會更猛烈的反擊。」
而此前針對川普有關若中方不撤回報復性關稅、美國將加征50%關稅的警告,中共商務部高調回復稱,美方是「錯上加錯」,並將「奉陪到底」。
一個表示不會面對威脅退讓,一個宣稱將「奉陪到底」。那麼在這場愈演愈烈的博弈中,目前誰處於優勢,迴旋餘地更大?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直接取決於中美經濟各自對對方的依賴度和彼此消化關稅的能力。
首先,誰對對方的依賴度低,誰就更不容易受傷,誰就處於優勢,迴旋餘地就更大,反之亦然。
這是因為加征關稅本質上是人為設置障礙來阻止對方出口,讓其產品在本國市場變得更貴,從而打擊對方的出口產業。所以,誰更依賴對這場貿易的「輸出」,誰就更容易受傷。
美對華出口約一千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約五千億美元,美國對華出口僅為中方對美出口的五分之一。這意味著一旦互相加征關稅,中國面臨的出口損失是美國的五倍。
這就像兩人打賭,A每月靠B賺5000塊,B靠A只賺1000塊。如果「斷交」,A顯然受傷更重。所以在博弈中,B的談判籌碼更大。在這個意義上,中方無疑更依賴美方市場,打貿易戰的「痛點」更深、暴露更快。
其次,誰的關稅消化能力更強,誰更能「扛得住」,誰就處於優勢,迴旋餘地就更大,反之亦然。
這是因為關稅是一個「轉嫁的博弈」。誰能把代價轉嫁出去、消化掉,誰就能從容布局、掌握主動;反之,誰自己扛不住、內部先崩,誰就被逼著讓步,陷入被動。
而消化能力的強弱又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國內市場能否「接住」出口轉內銷,二是企業是否能「轉場」找新客戶。
相比較而言,美國是消費型經濟,消費占GDP的80%以上,更能通過自身龐大的需求「吸收衝擊」,消化進口成本上升。中國雖然消費在提升,但目前仍以投資與出口為主,一旦出口下滑,國內消費尚不足以完全「托底」。
美國企業本身全球化程度也高於中國,可以部分轉向其他供應國(墨西哥、越南、印度);中國企業雖然開始「南向布局」,但過程慢、門檻高、且很多產品技術附加值低,不容易立刻找到替代市場。
綜合以上分析,在當下的貿易戰中,美國以壓倒性的出口逆差和強勢消費市場顯然占據優勢,有著更大的迴旋餘地。
誠如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日前在做客CNBC《財經論談》節目中所說:「中國(中共)對我們加征關稅後,我們會損失什麼?我們對他們的出口只有他們對我們出口的五分之一,這是一個他們必輸的牌局。」
責任編輯:金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