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下習將訪東南亞 專家:各國各有盤算

人氣 91

【大紀元2025年04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報導)在中美互增關稅、貿易博弈升級之際,中共黨魁習近平將訪問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等東南亞三國。美國正防東南亞國家幫中共「洗產地」,有消息稱,越南將打擊中企「轉口避稅」以達成和美國的協議。專家表示,東南亞各國普遍避免在美中之間站隊,習此番訪問難扭轉區域走向,中共國際處境被動。

習訪東南亞三國謀拉攏?專家:各國各有盤算

根據中共官方宣布的預定行程安排,習近平將於4月14日至15日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4月15日至18日到訪馬來西亞和柬埔寨。中共喉舌新華社稱,這次出訪「具有重大意義」。

4月8日至9日,中共在北京舉行「中央周邊工作會議」,習近平出席會議並講話。該會議主要議題是做好周邊外交。外界認為,正當美中關稅戰白熱化之際,習出訪東南亞的主要目的,應是拉攏這些與中共政治經濟關係較為密切的小國,以圖共同對抗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

美國總統川普對東盟國家祭出重稅:越南輸美商品被課46%關稅,柬埔寨49%,老撾48%,緬甸44%,泰國36%,印尼32%,馬來西亞與汶萊24%。

4月10日,中共官方宣稱,中方願意採購越南出口的「高品質產品」,而且預計越南的航空監管機構會批准使用「中國製商用機」。但4月11日,路透社披露越南政府文件顯示,為避免美國徵收高達46%的「對等關稅」,越南擬打擊中企通過其境內進行的「轉口避稅」(業界稱為「洗產地」行為,並強化管控出口中國的敏感技術商品。

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越南對美出口額高達1420億美元,占其GDP的近30%。越南統計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越南與中國的貿易總額達2052億美元,其中越南對華出口612億美元,從中國進口1440億美元,呈現明顯逆差。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對大紀元表示,越南是與中國關係最複雜的夥伴,大量中資企業遷廠越南,造成「共存又競爭」的經濟現象。中國商品通過越南「洗產地」轉口美國,但也因此被美國重罰。隨著美中關稅戰升高,未來越南高度謹慎,會尋求對美談判減稅,但不欲與中共決裂,維持模糊平衡。

馬來西亞情況有些不一樣,這次習訪馬的計劃早在關稅戰之前就有傳出消息。當地親北京華媒今年2月已報導,馬國首相安華當時表示,習近平4月訪馬,並將帶龐大的商業代表團,「高達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為馬來西亞帶來更多商機和貿易合作機會」。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是2025年東盟主席國,在川普4月9日宣布加關稅暫停90天後,東盟聲明表示,「我們準備與美國坦誠對話,合作是關鍵。」馬來西亞貿工部強調,成員國一致反對報復。

孫國祥表示,馬來西亞是中共布局東南亞不可或缺夥伴,東盟主席國的角色使其對中國發聲具代表性。從馬國首相安華之前的表態來看,呈現一種「原本期待中(共)國大禮,現在卻變成中(共)國求助對象」的微妙轉變。這一變化反映當前中共的國際處境陷於被動。

他解釋說,安華希望習近平帶來更多商機與投資,但近期川普大幅加稅,中國出口受挫,面臨嚴重產能過剩與外需低迷。而東盟拒絕報復美國,又使習此行變成是來緩和中共外交孤立,試圖挽回區域信任,而不是來主導議程、發放援助。

「習近平這次出訪,從『撒幣外交』變成『區域穩盤之旅』。」孫國祥說。

柬埔寨則與中共關係更密切。中共與柬埔寨4月6日在暹羅灣(Gulf of Thailand)畔新擴建的雲壤海軍基地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這座位於柬國的基地由中資協助翻修,美國一直擔憂這裡可能成為中共的軍事前哨站。

孫國祥表示,柬埔寨政治立場親中,經濟上仰賴中資建設與援助,也是區域內少數支持中共在南海立場的國家之一。柬埔寨應不會背離中共,但亦尋求與美國保持低調接觸以免遭制裁。

孫國祥歸結說,「總之,習近平此行的目的旨在挽回區域信心、證明中(共)國不是被孤立的。但事實現況為東南亞各國普遍避談站隊,對中表面友好,實際保留。」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對大紀元分析說,東盟在關稅上不和美國對抗,而習近平這次出訪也想打東盟的牌,所以東盟變成是中美外交較量最激烈的地方。特別是柬埔寨跟中共關係一直密切。但從東盟的總體表態來看的話,東盟對美國有兩千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對中國是貿易逆差,所以東盟是不可能丟掉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的,習近平想把東盟完全拉過來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他舉例說,中共要拉攏馬來西亞,肯定在雙邊關係上會給一些甜頭,但並不足以改變馬來西亞在中美關稅戰中的立場。馬來西亞不可能跟整個東盟經濟體的立場發生一個逆轉。

中企借東盟國家「洗產地」 美國築牆補漏

儘管據報越南政府擬打擊中企通過其境內進行的「洗產地」行為,以向美國表達善意,但分析認為,美國的防堵最終能否夠嚴密仍有疑問。

孫國祥表示,在川普對中共重擊之下,東南亞多國也被施以高關稅,因為東南亞是中國製造「出海口」與供應鏈轉移的首選地區,許多中企在越南設廠,中國商品通過簡單加工或直接轉運標籤為「越南制」;馬來西亞與柬埔寨成為中資設廠「備胎」;印尼、泰國吸引電子與汽車供應鏈布局。即便美國政府說要打擊中資「洗產地」,這些國家法規相對寬鬆、監管能力有限,可能成為「中轉地」漏洞。

他認為,目前川普政府防堵能力比2018年強得多,但不會完全密不透風。正因為東盟在政治與經濟上維持「不選邊」立場,讓其既有漏洞,又不易直接受制裁。所以「美國正努力築牆補漏,中共繞道策略也不再無懈可擊」。

王赫表示,這次習對東盟三國的出訪,肯定要花很大的力氣想把東盟完全拉過來。但是對東盟來說,美國的經濟吸引力遠遠超過了中共。東盟整體的「不站隊」立場,中共是很難左右的,雙方頂多在自貿區合作上談判,搞經濟一體化,只是很難再像過去那樣,把東盟國家作為一個跳板,使中國產品賣到美國去。美國一定會在和東盟的雙邊談判中,把這條路給堵死。

責任編輯:林琮文#

相關新聞
日本加徵中國產石墨電極95%關稅
關稅戰中國「參戰紀念杯」熱賣後詭異下架
關稅壓頂 袁紅冰爆中共對川普兩大恐懼
越南擬打擊中企轉口避稅 爭取美國降低關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