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11日訊】4月9日,美國財長斯科特•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表示,若美中貿易戰繼續升溫,北京當局不退讓,美國可能將中概股從美國交易所摘牌。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7日,一共有286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總市值高達1.1萬億美元。簡單說,這就是一條連接中美之間的「金融通道」。
那麼如果美中貿易戰繼續升溫,北京當局不退讓,美國真的把這些公司「趕出門」,會造成何種影響呢?
首先,最先受傷的肯定是被稱為「中概股」的中國企業。
這些企業很多都是中國最具活力、最會賺錢的企業,特別集中在互聯網、科技和醫藥等行業,比如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它們選擇去美國上市,是因為那裡有全球最深的資本市場,融資速度快、估值也高。如果被迫「打包回國」,就像一個創業者在硅谷找到了金主,談到一半卻被房東趕了出去,只能回老家重新開張。融資變難,成本變高,品牌也可能受損。國際投資者會想:你們連在美股都待不下去了,我還敢投你嗎?
「摘牌就摘牌嘛,大不了回香港或者回A股。」有人可能會這麼想。然而,回香港或者回A股,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第一,回港或者回A股需要時間和審核過程,不是一夜之間就能搞定的;第二,香港和內地市場的承接能力有限,特別是當上百家公司同時回來,可能就像地鐵裡突然湧進幾萬人,那就是一場「流動性擠兌」。
另外,不少中概股本來就在港股「二次上市」,但那只是「備胎」,並沒有美股那樣的資金體量和全球影響力。一旦美股不歡迎它們了,這些公司在國際市場的信用也會打個折扣。
如果美國真的對中概股摘牌,那絕不是一場簡單的股票遊戲,而是一次深層的「金融斷裂」。它意味著中美之間的衝突,已經不僅是關稅戰、芯片戰那麼簡單了,連資本市場這種「最後的合作區」也開始被撕裂。這種「金融脫鉤」帶來的寒意,不僅將進一步瓦解中美之間的信任,還可能會讓全球投資者重新思考:我們還能在中美之間自由穿梭嗎?
責任編輯:金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