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壓抑到覺醒:一個家庭走向光明的心路歷程

作者:張智
我願意走在這條光明之路上,無論未來多麼艱難,也不再退縮。(王嘉益/大紀元)
【字號】    
   標籤: tags: , ,

我的家庭曾在中國大陸經受過太多苦難。從制度性的迫害,到思想上的壓抑,我們幾乎是在沉默中承受一切。然而多年後,當我們站在異國他鄉的自由空氣中,回首這段路,我才深深體會到,是法輪大法,讓我們一家人穿越了苦難,重獲希望。

我的妻子是一位多年來堅持修煉法輪大法的修煉者。她從年輕時便開始學法、煉功,即使在大陸環境日益嚴酷的時期,她也從未動搖。那個年代,修煉法輪功要冒著失去工作、被監控甚至被拘押的風險。妻子身邊的許多同修被抓捕、被施壓,但她依然選擇堅守。那種平和堅定的力量,我至今難忘。

而我,當時只是旁觀者。在體制內單位工作多年,我受過中共意識形態的深度影響,對「修煉」、「信仰」曾有過偏見和誤解。儘管我早年也讀過《轉法輪》,聽過大法音樂,隱約感受到它不同尋常的內涵,但現實的恐懼讓我退縮了。我選擇了「明哲保身」,對妻子的修煉既不反對,也不真正支持。我的想法是:「別太認真,別惹麻煩。」但現在回頭看,我明白,那是一種在極權面前的懦弱。

2015年,我的母親因為講述大法真相被非法拘留,這件事徹底撼動了我內心的某處。我開始正視這個信仰,也開始反思這個社會。為什麼一個告訴人做好人、提升道德的功法,會被打壓成「邪教」?為什麼說真話的人要付出自由和安全的代價?我雖然嘴上不說,但心中已經動搖。

五年前我們一家曾來美國旅遊過。之後,隨著局勢變化,我們終於下定決心徹底離開那個令人窒息的環境。從頭開始生活並不容易,尤其是我放棄了國內體制內的穩定工作,來到美國後因為身份、語言和現實條件的限制,至今仍沒有找到工作,也沒有收入來源。我們一家四口住在洛杉磯簡樸的出租屋中,靠積蓄維持生活,內心焦慮與壓力難以言表。

但就是在這種人生低谷中,我漸漸體會到了大法的偉大和可貴。我們家中常年播放著大法音樂,《普度》、《濟世》等天音在我煩躁時像一股清泉,洗滌著內心的沉重。
有一次,我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望著窗外發愣,耳邊響起那首《天梯》,那熟悉的旋律讓我心頭一酸,眼淚悄然滑落。我忽然意識到,這麼多年來,是我妻子一直默默堅持信仰、守護家庭,而我卻在逃避真相。我不是沒有聽見大法的召喚,只是以前沒有真正面對自己的心。

我開始重新拿起《轉法輪》,不像過去那樣只是好奇地翻幾頁,而是想真正去理解書中說的是什麼。我被書中的話深深震撼:「修煉人要向內找。」這幾個字對我來說,是完全顛覆的思維方式。過去我習慣在遇事時抱怨別人、指責環境,而現在,我開始學著往自己心裡找原因。這種轉變雖然不易,但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坦然。

我的兩個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大兒子在美國讀高中,小兒子才兩歲,卻每天都跟著媽媽合十、聽天音。他雖年幼,性格卻出奇地溫和安靜。有一次我因情緒不好不小心摔了東西,小兒子跑過來說:「爸爸別生氣。」那一刻,我愣住了,也慚愧極了。孩子的善良讓我看到大法在家庭中潛移默化的影響。

雖然我現在仍未正式走入修煉,但我知道,大法已經深深地種在我心中。它讓我在困頓中看到希望,在沉重中感受到清明,在混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

感謝大法,感謝我那堅定修煉的妻子,是她讓我看清了謊言,是她守住了這個家庭的善根。我願意走在這條光明之路上,無論未來多麼艱難,也不再退縮。@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大方認為,當一個人找到生命的意義與信仰的時候,這種力量是用強權、暴力無法改變的。
  • 「相信李大師的話,點醒了很多人。」台商廖金漳對《大紀元時報》說,「李大師的文章,幫很多人解惑,我覺得很好。」
  • 郭松是一名三十多年教齡的小學老師。今年5月她來到新西蘭,並參加反酷刑集會遊行,揭露中共對其弟弟的酷刑及冤獄迫害。近日,郭松向記者講述了她逃離中國的經歷。
  • 繼《再次成為神》之後,加拿大新唐人電視台將推出一部全新的英文長片——《你在哪裡》(Where Are You)。該片由導演嚴真和其創作團隊傾力打造,已於7月下旬完成拍攝,目前進入後期製作的最後階段,計劃在11月中旬上映。
  • 「在懷孕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女兒的心臟有問題。」楊凱特回憶起九年前的那段日子,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卻隱藏不住當時的艱難決策。醫生在羊膜穿刺檢查中發現女兒心臟異常,經過多次基因檢測確認,她罹患的是罕見的先天複雜性心臟病——左心房、左心室發育不全。然而,楊凱特與丈夫選擇了相信台大的醫療團隊,也選擇了迎接這個小生命。
  • 13歲輟學務農,16歲闖蕩人生……打工攢下積蓄創業,疫情封控賠光老本,陷入絕境。反思災難,克服恐懼,如今身在美國的王明義更加關注中國社會的未來走向。
  • 「當人類走到一個極限時一定會跳反,包括中國大陸老百姓,他們已經壓抑很久的怒火,我就是先開這第一槍,推倒共產黨是我未來的志業與使命。」曾是中共統戰樣板的台灣饒舌歌手陳柏源呼籲不管是藍營、綠營還是白營要趕緊清醒,現在不是討論要親共還是反共,而是如何一起反共,沒有了共產黨,台灣才會真正安全,兩岸才有真和平,世界和平才有希望,中華民族才會真正復興。
  • 一個自認怕死的知識分子,在中國大陸經歷過什麼?他為何在《北京之春》等刊物寫起了反共文章?又是怎樣從泰國逃到加拿大申請政治庇護的?他對加拿大被滲透的憂慮,和對中國未來的展望如何?讓我們一同傾聽新聞人物陳叔涵的故事。
  • 三月的台灣,春風輕拂,萬物甦醒。攝影家廖翠環踏上旅程,分別在台南安平港口與高雄橋頭糖廠,捕捉到了春天最美的顏色——苦楝的淡紫輕盈,與九重葛的豔紅熱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花,卻在春天交織出一首色彩斑斕的交響曲。
  • 疫情封城期間,墨爾本少女雅斯基(Katya Jaski)決心變得更健康。然而,三個月內,她的健康計畫演變成致命的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當時她僅13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