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息差收窄 中國中小銀行紛紛下調存款利率

人氣 1187

【大紀元2025年04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楊旭綜合報導)由於淨息差收窄,經營壓力加大,近期中國各地的中小銀行紛紛下調存款利率,最大降幅40個基點。但中國的居民存款定期化趨勢仍在加劇,2024年中國居民定期存款占存款餘額比例創下新高。

淨息差=(銀行全部利息收入-銀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資產。

淨息差收窄 多家中小銀行下調存款利率

綜合北京商報、證券時報等多家媒體的報導,進入4月以來,中國各地的平安銀行、遼瀋銀行、眾邦銀行、新安銀行等中小銀行,密集啟動了存款及大額存單利率下調的舉措。

平安銀行宣布,從4月8日起,該行某存款產品3年期存款利率,將從2.05%降至1.65%,下調了40個基點。

遼瀋銀行則是從4月7日起,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分別下調5個基點、15個基點、15個基點、10個基點,降至1.95%、2%、2.05%及2.1%。

新安銀行4月4日起,2年期和3年期儲蓄存款產品利率分別由之前的2.8%下調至2.65%、2.6%,這是該行年內第三次下調存款利率。

眾邦銀行從4月1日起,3年期、5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分別下調20個基點和40個基點,降至2.4%和2.5%。

此外,利率調整後,廣東普寧匯成村鎮銀行2年期、3年期、5年期定存利率分別為2.0%、2.3%、2.35%。廣西西林農商行2年期、3年期、5年期定存利率分別為1.60%、1.90%、1.95%。

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公布的數據,民營銀行2024年四個季度的淨息差分別為4.32%、4.21%、4.13%、4.11%。隨著淨息差持續收窄,民營銀行的整體利潤也呈下降趨勢。2024年,19家民營銀行的利潤總額為188億元,平均每家銀行利潤不足10億元。

至於存款利率下調的原因,產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指出,一方面是因為「開門紅」(開年促銷活動)收官,下調利率是銀行主動調整負債成本的一種策略;另一方面,中小銀行高成本存款占比多,為緩解淨息差壓力,通過下調存款利率來減少負債端成本,穩定利潤。

居民定期存款占比創新高 銀行負債管理面臨挑戰

雖然近幾個月中國各地銀行的存款利率一直保持著下行態勢,但是A股上市銀行已發布的財報數據卻顯示,中國居民存款定期化的趨勢並未扭轉。

北京商報認為,近年來,受居民風險偏好下降,更傾向於保本保息的產品,理財、基金等投資渠道收益不佳,導致資金回流多因素影響,存款定期化現象依然顯著。

截至2024年末,交通銀行活期存款占比33.08%,同比下降1.25%;定期存款占比則高達64.98%,同比上升1.08%。

工商銀行定期存款增加11018.11億元,同比增長5.7%,活期存款雖增加了1716.08億元,但同比增長1.3%,不及定期存款增速。

建設銀行也存在同樣的情況,該行定期存款15.50萬億元,同比增加5.44%;活期存款12.18萬億元,同比增加1.34%。

此外,招商銀行零售客戶活期存款日均餘額占比為48.32%,同比下降8.42%;定期存款占比則由2023年的20.42%提升至22.57%。鄭州銀行的活期存款同比下降8.18%,定期存款則同比增長38.17%。

央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二季度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61.5%,相比2019年末上升15.8個百分點。

界面新聞報導,長期以來中國居民定期存款餘額占居民存款餘額的比例穩定在60%左右,2019年後出現明顯的上升。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該比重為72.7%,創出歷史新高。

居民存款「定活比」由之前的「六四開」轉為目前的「七三開」。以前居民存100元,有40元是活期存款,而現在只有30元是活期存款。

《北京商報》4月7日報導指出,中國儲戶存儲長期存款的意願依舊強烈,存款定期化趨勢依舊不減,令銀行負債管理面臨挑戰。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中小銀行暴雷 中共密集合併 分析:治標不治本
大陸銀行內卷嚴重 分析:中小銀行正批量解散
中國中小銀行2024年消失199家 超過前三年總和
標普:香港樓市低迷削弱開發商信貸力 中小銀行面臨風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