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報導)藉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針對一顆死亡恆星的殘骸所收集的資料,天文學家找到了該恆星爆炸的線索,猶如進行太空中的考古。
據NASA網站3月27日報導,人們常認為考古工作發生在地球的叢林深處或古代金字塔內部。然而,一個天文學家團隊證明,他們可以利用恆星與其留下的殘骸在太空中進行特殊的考古。
該團隊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的數據研究了一顆恆星爆炸後留下的遺跡。這項「超新星考古」發現了有關一顆自爆恆星的重要線索。這顆恆星可能在超過100萬年前發生爆炸。
如今,這個名為GRO J1655-40的恆星系統包含一顆質量約為太陽一半的恆星,還有一個質量接近太陽7倍的黑洞。
GRO J1655-40系統最初含有兩顆閃亮的恆星。其中一顆質量比較大的恆星在燒完所有核燃料之後爆炸,然後形成超新星。正如藝術家的概念圖(置頂圖)所示,爆炸產生的恆星碎片隨後如雨點般落到其周圍軌道上的伴星上。
隨著這顆爆炸恆星的外層逐漸脫離,其中一些物質撞擊鄰近的伴星,而剩餘部分自行坍縮,形成了現今存在的黑洞。
由於這個系統的能量因重力波的產生而逐漸流失,黑洞與其伴星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當距離變得足夠小時,黑洞以其強大的引力開始從其伴星中吸出物質,包括爆炸的恆星最初沉積的一些物質。
雖然大部分物質被吸入黑洞中,但仍有少量物質落入圍繞黑洞運行的圓盤中。經由強大磁場的作用和圓盤的摩擦,這些物質被以強風的形式送入星際空間。
天文學家團隊於2005年使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觀測了GRO J1655-40系統,並藉由該天文台取得的數據進行考古。
他們深入研究這些數據。經由將其光譜與超新星爆炸的電腦模型進行比較,他們能依據X射線中留下的線索重建恆星爆炸的關鍵物理特徵。
他們發現,依據強風中18種不同元素的含量,這顆在超新星爆炸中毀滅的古老恆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25倍,其比氦重的元素比太陽多了很多。
這項分析為利用其它雙星系統的爆炸進行更多超新星考古研究鋪平了道路。
責任編輯:李夢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