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滲透韓國 蠶食韓企 威脅韓產業生態

人氣 1353

【大紀元2025年03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朴淑子韓國報導)近年來,中國資本深入滲透韓國市場,導致市場秩序被擾亂,並破壞了韓國產業生態體系。過去中國資本主要通過直接收購製造企業的方式削弱韓國企業的競爭力,如今它們利用私募基金惡意併購,以更加隱蔽的方式進入韓國資本市場,對韓企的長期發展構成威脅。這樣的情況引發外界擔憂。

雙龍汽車、錦湖輪胎事件 引發「資本恐懼」

韓媒NewDaily在3月4日的報導中,深度分析了中資滲透手法。2004年,瀕臨破產的雙龍汽車被中國上海汽車集團收購。上海汽車在四年內獲取雙龍汽車的核心SUV技術後,擺脫了二十多年僅從事合資生產的模式,於2007年推出與凱銳極為相似的自主品牌「榮威」,並迅速崛起。然而,上海汽車於2008年申請破產,撤出韓國市場,導致大量韓國員工失業。

韓國知名輪胎企業錦湖輪胎也遭遇類似情況。2018年,中國輪胎製造商雙星集團收購了錦湖輪胎,當時就有分析表示,雙星集團真正目的在於技術轉移,而非企業的長期發展。此後,錦湖輪胎因投資縮減、經營惡化等問題陷入困境,韓國社會對雙星集團的「不負責任」態度表示不滿,擔憂其最終會拋售企業,僅獲取短期利益。

隱蔽的資本滲透:私募基金的新策略

與過去通過直接收購製造企業的模式不同,如今中國資本正通過私募基金間接滲透韓國企業。例如,近期全球私募基金Affinity Equity Partners(Affinity)試圖收購韓國領先的汽車租賃企業樂天租車(Lotte Rental),引發外界關注。Affinity在掌控SK租車後,又試圖整合樂天租車,從而達成市場主導地位。市場擔憂這可能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如比亞迪)進入韓國市場提供便利。

另一例子是MBK Partners,這家總部位於香港的私募基金試圖收購韓國有色金屬企業——高麗鋅。儘管MBK基金的投資者來自多個國家,但其中中國資本占比達到5%以上,引發了外界對其未來可能向中國企業轉讓技術的疑慮。

各國加強產業保護 韓國亦應警惕

面對中國資本的強勢收購,多個國家已採取措施保護本國核心產業。例如,2023年,澳大利亞政府禁止具有中方背景的企業收購鋰礦企業阿里塔(Alita Resources),理由是阿里塔的資源對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韓國目前雖已制定《產業技術保護法》《國家尖端戰略產業法》等法律,要求外資收購涉及國家核心技術的企業時需獲得政府批准。

然而,當前法規尚未明確將「受外資控制的韓國企業」列入監管範圍,使得部分外資可通過韓國法人公司進行「曲線併購」,規避政府審查。

雖然外資流入可為市場帶來資金與活力,但面對中國資本「先收購、後撤資」的風險,韓國社會愈發警惕。有人擔憂,若這種趨勢持續發展,中國資本可能掌控韓國資本市場的運作,從而影響韓國整體產業政策方向。

如何在維持資本市場開放的同時,確保國家產業安全,已成為韓國政府和企業界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

責任編輯:林琮文#

相關新聞
【人物真相】王石 從地產教父變成娛樂明星
藏鏡人條款揭中信金最大股東 辜仲諒持股占逾8%
違反金金分離? 台新金三聲明稱非事實
【財經非常道】巴黎車展 中國電動車主打廉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