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家理髮店》攝影展再現華人移民支柱行業的發展史

人氣 146

【大紀元2025年03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趙芬妮紐約報導)日前,《100家理髮店》(Haircut 100)攝影展在曼哈頓格蘭街(Grand St)上的carriage trade畫廊免費對外開放。該書作者、攝影藝術家譚浩(Ho Tam)以引人入勝的方式,為讀者呈現這項華人日常服務背後的故事,宛如一部唐人街的非正式遊記。

位於華埠東百老匯(East Broadway)的理髮店。
位於華埠東百老匯(East Broadway)的理髮店。(翻拍自《100家理髮店》)
位於華埠擺也街(Bayard St)的地下室理髮店。
位於華埠擺也街(Bayard St)的地下室理髮店。(翻拍自《100家理髮店》)

《100家理髮店》於2015年出版,作者走訪披露街、堅尼路、格蘭街、東百老匯、市場街、Eldridge等大小街道上的100家理髮店,透過影像、文字描述、訪談和地圖,介紹了華人移民社區早期的支柱行業,同時勾勒出華埠移民重要產業的樣貌。

「可能因為店都很小,大家只想到自己常去的那家,並不會把整個行業聯想在一起。」作家、策展人、carriage trade畫廊的總監斯科特(Peter Scott)談到,理髮業其實是當地非常重要的產業,「當時的資料顯示,華埠的理髮店數量僅次於餐館,是第二大行業。」

最便宜價格 滿足最基本需求

華埠理髮店憑藉最親民的價格,吸引大量華人移民,這個產業成為支撐社區移民經濟的重要一環。

華埠商改區(Chinatown BID)行政總監陳作舟說,「不同價位有不同品質,但理髮是不分國籍、人人都需要的基本服務。」

他表示,早年在中國的租界,華人常為不懂中文的外國人理髮,而早期華人移民來到美洲,正是靠著一把剪刀站穩腳跟,理髮業順理成章成為主要謀生方式之一。

走進華埠這些理髮店密集的街道,你會發現很多店面位於租金較低的地下室,這有助於業者降低經營成本。斯科特指著畫廊展覽的圖片介紹說,理髮師甚至用租來的理髮椅來營業,每月繳交椅子租金,也降低了經營成本。

陳作舟還說,華人的髮質往往比西方人要硬,華人理髮師的技術至今仍受歡迎,他笑說,「即使加上堵車費,來這裡理髮還是划算的。」

自由表達與移民生活縮影

畫廊的總監斯科特引用作者譚浩的話表示,「頭髮象徵力量、自由和自我表達」,因此這本書不只是關於理髮行業,更反映了華埠居民的生活樣貌。

書中一位受訪者是來紐約45年的理髮師,他自稱是本地最年長的理髮師,年過七旬依然堅持為顧客理髮。他不僅帶來了從13歲在香港當學徒的傳統手藝,也見證了華埠的變遷,「光是街上的遊客就數不清,現在每天都像過年一樣,以前根本沒什麼外地人會走進堅尼路。」

「現在的客人有「鬼佬」(外國人),白人、拉丁裔、非裔都有,不過華人還是最多的。」他說。

《100家理髮店》也記錄了一些店鋪經營者搬到法拉盛或布碌崙日落公園重新開業,陳作舟說目前仍有幾十家理髮店留在華埠。

斯科特表示,carriage trade是一個非營利畫廊,策劃這次展覽是因為這些理髮店就在畫廊附近,「就是把外面不同街區的歷史帶進這個畫廊裡。」

《100家理髮店》攝影展以壁畫形式直接呈現在畫廊的牆壁上,從即日起至4月6日(週日),在carriage trade畫廊免費開放,地址是格蘭街277號2樓,時間為每週四至週日下午1時到6時。◇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機構經理讚神韻:絕對驚歎 美得令人窒息
本週日華埠舉辦情人節「巡迴藝術計畫」
張菁:跨國鎮壓事件數量 中共連續10年居榜首
美國家圖書獎《台灣漫遊錄》著譯者南加州開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