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易:2025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仍將下行

【大紀元2025年03月31日訊】3月9日,中共住建部部長倪虹在記者會上聲稱,去年四季度全國新建商品房的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實現正增長,今年1—2月份以來,房地產市場正保持止跌回穩的「積極」勢頭。官方的說法引發了公眾廣泛關注,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否已到底部,2025年市場能否迎來觸底反彈。本文認為,房地產市場並未迎來觸底反彈,由於其根本性問題還未解決,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顯現,2025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仍將繼續下行。

房地產市場仍在持續下滑

官方稱,2025年2月份,從環比看,70個大中城市中,各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總體穩中略降,其中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上漲。從同比看,各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降幅均繼續收窄,並由此得出房地產市場已經「止跌回穩」的結論。

然而,通過分析中共統計局的數據我們能夠看出:房地產市場並未止跌回穩,所謂的穩中略降、一線新房上漲和同比降幅收窄未觸及企穩本質(即房價下跌趨勢停止或逆轉),若官方據此宣稱「止跌回穩」,與事實不符。數據顯示,房價全面下行(尤其二三線和二手房),市場並沒有觸底的跡象。

從環比看,2月份一線城市新房價格微漲但存在分化(如廣州下跌0.2%),二手房微跌(從1月上漲0.1%轉為下降0.1%),總體並未全面企穩;二線城市新房微跌(從1月上漲0.1%轉為持平),二手房跌幅擴大(下跌0.4%),整體趨勢下行,未現止跌跡象;三線城市新房和二手房均持續下跌(下跌0.3%和0.4%),且跌幅擴大,跌勢加劇。

再從同比看,一線城市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銷售價格分別同比下降3.0%和4.9%,二線城市分別下降4.7%和7.4%,三線城市則分別下降5.9%和8.0%。這表明房地產市場仍處在下行周期中,房價普遍下跌、幅度逐級擴大,二手房跌幅超過新房。

數據顯示,2025年1—2月,全國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達1.07億平方米,同比下降5.1%,銷售額為1.0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2.6%。同期,二手房的掛牌量持續上升。

麟評居住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2月份,全國重點城市二手房掛牌量突破200萬套。在掛牌量上升的同時,二手房成交均價卻繼續下跌,且房價下降城市數量有所增多。這表示房價尚未企穩,下跌仍在持續。

而房價持續下跌,銷售繼續低迷,加速了房企危機。近日,A股、港股中共90家内地房企預告2024年全年業績,僅有三成預計尚能盈利,而虧損者的數量則是前者的兩倍,有多家房企全年虧損超過百億。

眾多房企陷入債務違約困境

以房地產界的「優等生」萬科為例,2025年開年,就被爆深陷流動性承壓與償債的泥潭。1月27日,萬科發布2024年業績預告。公告顯示,預計2024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約450億元,同比下降470%。2月10日,大股東深鐵集團向萬科提供28億股東借款,萬科以所持物業公司萬物雲市值40億元的股票提供質押擔保。然而,萬科的還債壓力依然巨大。數據顯示,2025年萬科境內外到期債券共9隻,總規模達215.9億元。其中,境外債兌付高峰在5月份,當月將有4.55億美元需兌付。

另一個房企巨頭碧桂園也在採取措施加快境外債務重組進展。1月9日,碧桂園發布公告,稱其境外債務重組提案關鍵條款已與由七家知名銀行(均為長期業務夥伴)組成的協調委員會達成共識。若得以落實,有望使碧桂園大幅實現去槓桿化,包括減少債務、延長還債期限、降低借貸成本。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就境外債務而言,碧桂園境外應占有息負債總額(不包括應計利息)約164億美元。預計公司在2024—2039年可用於境外分配的淨現金盈餘介於200~250億元。碧桂園的股票已在2024年4月2日於聯交所暫停買賣。

債務重組只是推遲違約時間,只有當房地產市場企穩、購房需求恢復,房企通過賣房回籠了資金,債務問題才能得以真正解決。克爾瑞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期50家樣本房企的加權淨負債率為89.26%,相較於期初提高了4.26個百分點。這表明房地產企業整體債務規模依然居高不下。

面對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下滑,中共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救市措施,試圖維持房價、穩定市場,甚至連最高層都首次公開喊話,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然而,市場依舊持續下滑。原因很簡單,中國房地產市場面臨的問題並不僅僅是短期資金或政策問題,而是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決定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全面衰退已經無法否認,2025年更沒有止跌回穩的跡象,這並不是某些城市的個別問題,而是整個房地產市場的系統性問題。

第一、供求結構失衡加速,空置房屋數量驚人。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7.99億平方米,同比增長5.1%。據克而瑞監測數據統計,1月份多個重點一二線城市新房去化周期仍超過20個月。這意味著即便房企不再蓋房,庫存數量龐大的房子就足夠賣二年。

而房企卻依然繼續推高供給量,亟待通過銷售新樓盤來緩解資金鍊壓力。這種惡性循環讓庫存壓力越來越大,過剩的供給進一步加深房價下行的壓力。據市場估計,中國約有多達9,000萬套空置住房。其中,有3,100萬套是建成但從未出售的,有5,000~6,000萬套住房已被購買,但仍然空置。

早在2023年9月,中共住建部原副部長賀鏗就曾公開表示,中國房地產供應過剩,14億人可能都住不完。而城鎮化增速的趨緩,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老齡化的加速,進一步加劇了供需失衡問題。

2024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提高到67%,同時,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2023年,全國出生人口數量僅902萬,已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同期,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達15.4%,預計到2035年達到25%,2050年超過30%,

因此,無論全國各地政府出台多少刺激措施,都難以有效緩解這種結構性的供求失衡,而購房者信心不足則讓房地產市場前景更加黯淡。

第二、市場信心受損、遲遲無法恢復。2021年房地產巨頭恆大債務違約、宣布停工,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推倒了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信任基礎。此後,富力、融創、佳兆業、碧桂園等多家知名房企相繼出現債務危機,引發市場集體恐慌,直接打擊購房者的信心。

過去20年,由於房價只漲不跌,買房成為中國人實現財富增值的主要途徑之一,對大多數家庭來說,買房不僅是為了居住,更是為了博取升值空間及保值。但隨著房價持續下跌,人們逐漸意識到房子不再是賺錢的工具,反而變成沉重的財務負擔。

雖然中共政府出台了各類救市政策,消費者仍不看好未來房價,認為價格還有繼續下跌的空間。這種悲觀預期導致購房需求下降,大部分購房者都在持幣觀望而不是急於上車,這與十年前的全民「搶房大戰」形成鮮明對比。

根據中指院數據,2024年全國各地政府出台政策多達780項,包括取消限購/限貸、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貸利率、減免交易稅費、放鬆限售、優化限價、發放購房補貼等多個方面。過去,拚命寬鬆的貨幣政策或財政補貼能激起短期市場活躍,但現在已再難產生效果。

結語

即便中共政府出台更多救市政策試圖穩定市場,但這些措施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中國房地產行業已處在去泡沫化、去槓桿化的艱難時期。在未來幾年內,市場的陣痛只會加劇,中國房地產市場仍將繼續下行,而房價的下跌還遠未到底。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老百姓以為它還有大招,它以為老百姓還有錢」
房地產危機加劇 萬科利潤暴跌 碧桂園或停牌
兩會稱房價止跌回穩 業主賣房5折仍難脫手
中國房產境外債權人血虧 收回資金不到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