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30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Susan D. Harris撰文/原泉編譯)多年前,我目睹了一款軟件的早期開發,該軟件很可能演變成了以色列鐵穹(Iron Dome)技術的一部分。當坐標被快速輸入計算機時,一個巨大的屏幕顯示出以色列地圖,模擬了一場假設的衝突,導彈的來襲速度越來越快,最後以一道巨大的閃光結束﹐之後,屏幕會暫時變黑,然後再次開始。看著這一幕,讓人深感不安。
唐納德‧川普(特朗普)在第個二任期的最初幾天,簽署了一項行政令,雄心勃勃地指示啟動名為「美國金穹」(Golden Dome for America)的導彈防禦系統建設計劃。下一代導彈防禦系統將以以色列的「鐵穹」為藍本。
川普總統最初想將其命名為「美國鐵穹」,後來更名為「美國金穹」。《防務新聞》(Defense News)雜誌推測,這一變化可能與商標問題有關,因為「鐵穹」是以色列國防公司拉斐爾先進防禦系統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的註冊商標。此外,川普政府可能還希望明確表示,美國在技術上不會採用以色列的「鐵穹」系統。不過,其概念是相同的。
此外,這個名稱與川普對大氣、金碧輝煌的偏好相符--想想川普大廈和海湖莊園的裝修風格,或是他在2024年推銷的價值10萬美元的手錶。最近,我們看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進行了鍍金裝修,以慶祝美國的「黃金時代」。
因此,被恰如其分地命名為「金穹」的計劃已經成為政府最優先的國防任務之一,承諾重塑美國的國家安全。但這真的可行嗎?
美國與以色列的防禦系統不同,後者僅需保衛一個相當於新澤西州大小的國土,而「金穹」系統則需守護380萬平方英里的美國領土——這是一個巨大的差異,引發了支持者的熱情和反對者的懷疑。
懷疑是可以理解的。除了後勤保障,我們也不能忘記,美國的國家安全已經遠遠落後,但正在迎頭趕上。
亞當‧克雷多(Adam Kredo)去年12月在《華盛頓自由燈塔》(Washington Free Beacon)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概述了國會「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的兵棋推演,探討了美國保護台灣免受中共海軍入侵的情景。
在25次相同的模擬中,結果一致顯示出嚴重的不足:美國缺乏足夠的武器來維持與中共的衝突。關鍵武器庫,如反艦導彈,將在三到七天內耗盡;遠程巡航導彈將在一個月內耗盡;而台灣自身的導彈儲備將在一個星期內耗盡。補充彈藥的速度將非常緩慢:基本彈藥需要兩年,潛艇需要8年,航空母艦則需要40年。
前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12月初承認,與中共的戰爭將迅速耗盡美國的彈藥儲備,但在任職四年中,他沒有提出任何解決方案。災難性的阿富汗撤兵行動,留下了數十億美元的裝備,上屆政府顯然沒有從中汲取教訓。
所有這些都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地面武器,那麼優先投資空軍是否明智?」
「金穹」 的核心目的是對抗彈道導彈、高超音速導彈以及先進巡航導彈等各種導彈威脅。川普的行政令要求建立多層導彈防禦系統,利用天基傳感器、攔截器以及高能激光和微波等尖端技術。
超過360家國防承包商,包括洛克希德‧馬丁、波音、RTX和諾斯羅普‧格魯曼等巨頭,都已提交方案,期望參與一個規模和成本能與「曼哈頓計劃」相媲美的項目。
太空部隊、導彈防禦局,甚至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都在合作設計一套整合衛星、地面雷達和空中資產的系統,該系統能夠「在敵方轟炸機向美國發射導彈之前將其擊落」。從本質上講,「金穹」可能是「整個政府」的努力,整合電子戰和反無人機,從而構建一個無與倫比的、全面的威脅防禦體系。這聽起來很棒,但我們能否在構建該系統的同時,也建設我們的地面資產呢?
國防部負責採購與保障的副部長辦公室正致力於實現這一目標。
目前擔任該職務的史蒂文‧莫拉尼(Steven J. Morani)告訴國防部新聞處,他們正在推進「金穹」計劃,同時也在重新調整以符合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的優先事項。這些優先事項包括重振戰鬥精神、通過發展與威脅相匹配的能力,重建美軍,以及重新建立威懾以保衛國土。
他還表示,他們也在「決定如何調配人員、資源和優先事項,以便更好地直接為作戰人員提供支持」。為此,他表示﹐他們正在「尋找簡化流程、消除一些繁文縟節的方法……包括審視國防部的房地產資產組合,減少或取消不必要的部分」。
考慮到這一點,不難看出,政府效率部削減成本的努力將在追回浪費的資金方面發揮巨大作用,這些資金可以更好地用於保障我國的安全。要知道,僅自2022年2月以來,美國就向烏克蘭撥款1,828億美元,這筆錢本可以更好地用於自身的國防建設。
顯然,我們早就該啟動全面的防空系統了,尤其是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建成的「鐵穹」系統早在14年前就已投入使用。
作者簡介:
蘇珊‧D‧哈里斯(Susan D. Harris )是一位保守派作家和記者。她的網站是SusanDHarris.com。
原文:Despite Challenges, America’s 『Golden Dome』 Push Is Long Overdu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