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風情】

新阿姆斯特丹:鬱金香與紐約市的前世今生

文/曾蓮

人氣 87

【大紀元2025年03月29日訊】春日來臨,紐約市迎來色彩繽紛的時刻,除了枝頭隨風飄揚的櫻花外,街頭、公園、庭院裡盛開的鬱金香,也為這座城市添上了濃厚的春日氣息。鮮為人知的是,這些鬱金香不只是春天的象徵,更是紐約市歷史的見證,牽引著城市的前世今生。

來自荷蘭的花卉文化

17世紀,紐約尚未成為世界之都,它的名字是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由荷蘭殖民者建立,作為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據點。荷蘭人不僅帶來了貿易與航海技術,也帶來了對花卉,特別是鬱金香的熱愛。

布魯克林植物園內的鬱金香花展。(戴兵/大紀元)

鬱金香原產於中亞和土耳其地區,16世紀時傳入歐洲,並在荷蘭廣受歡迎,成為該國的象徵花卉。由鄂圖曼土耳其引進的鬱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大眾搶購,導致價格瘋狂飆高,引發投機風氣,後來出現泡沫化現象,價格僅剩下高峰時的百分之一,1634至1637年可謂是世界上首次「泡沫經濟」,這段時間被稱為「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鬱金香在早期就與貿易產生緊密的關係。

回顧歷史,在1624年5月,荷蘭西印度公司在曼哈頓南端哈德遜河口附近的總督島登陸,開始讓一些家庭定居此地;1625年﹐定居者攜帶家畜移往水土資源豐富的曼哈頓下城。1626年﹐荷蘭商人米努伊特(Peter Minuit)向印第安人購買了曼哈頓,「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就是紐約市的原名。荷蘭人來到美國後,也帶來了他們的花卉文化,鬱金香被栽種在公共區域和家庭的庭院中,為這座新興城市帶來一抹歐洲的優雅。

紐約市博物館(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內介紹紐約市歷史的展區。(曾蓮/大紀元)

紐約留下的荷蘭文化還影射到如今的地名中,如知名的華爾街Wall Street,來源於荷蘭人為防禦敵人而修建的圍牆,荷蘭語為Wal。布魯克林區Brooklyn名字源自荷蘭的城市Breukelen,哈林區Harlem來自荷蘭語的Haarlem。

這座荷蘭的殖民地迅速發展為北美地區的重要貿易港口,後來在1664年9月8日被英格蘭佔領後,為了紀念英國的約克公爵(後來的詹姆斯二世)而更名為紐約。(延伸閱讀:紐約建於何時﹖眾說紛紜

春日裡的鬱金香盛景

漫步四月的紐約市,鬱金香是十分常見的花卉,不必特別尋找都可以發現身邊花圃之美。以鬱金香為主題的活動也是非常受歡迎,例如曼哈頓的「鬱金香日」,繼去年首次舉辦後,今年再次在聯合廣場(Union Square)舉行,17 萬朵色彩繽紛的鬱金香將覆蓋廣場,遊客可以在3月30日免費入場採摘一束屬於自己的鬱金香。雖然進入花園是免費的,但需要提前預約,在3月17日開放預約,15分鐘就銷售一空,可見「紐約客」對此活動的熱情。

盛開的鬱金香。(戴兵/大紀元)

鬱金香也會得病嗎?布魯克林植物園(Brooklyn Botanic Garden)並非每年都會舉辦鬱金香展,2019年,園丁們發現園區內的鬱金香感染了「鬱金香火病」(tulip fire),這是一種持久的土壤傳播真菌疾病,會導致褐色斑點和焦黃的葉子。園藝副總裁羅文·布萊克(Rowan Blaik)說,最好的解決方案是移除這些植物,並且至少三年內不要再種植它們。活動直到2023年才回歸,鬱金香種在Lily Pool Terrace水池附近,今年是否會有鬱金香展,還要再等園方公布,通常在4月中下旬開放,花期約3周。

梅西百貨旗艦店附近的先驅廣場(Herald Square)附近的花圃在4月中下旬開滿鬱金香。(曾蓮/大紀元)

對於專程到植物園賞花,筆者更喜歡坐在街頭的社區小花園曬太陽,一邊品茶點一邊賞花。在4月下旬,梅西百貨旗艦店附近的先驅廣場(Herald Square)都會在花圃中種滿鬱金香,坐在花圃旁小憩,點一份知名的Wafels & Dinges比利時華夫餅,甜甜的滋味享受春風吹拂,別有一番風情。

Wafels & Dinges比利時華夫餅。(曾蓮/大紀元)

鬱金香的花語與現代紐約

鬱金香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更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紅色鬱金香代表愛情與熱情,黃色象徵歡樂與陽光,紫色則代表尊貴與高貴。鬱金香的綻放也預示著春天的到來,帶給人們希望和新的開始。這些色彩彷彿也與紐約的多元文化相互呼應,體現了這座城市的包容與活力。

今日的紐約,鬱金香仍然在城市的不同角落盛開,與高樓大廈與現代生活共存,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當我們在春天裡漫步於這些鬱金香盛開的花園,不僅是在欣賞美麗的花卉,也是在感受這座城市歷史的流轉與文化的傳承。

春天來臨時,不妨走出戶外,讓一朵鬱金香的色彩,喚醒對紐約前世今生的想像。◇

責任編輯:李維真

相關新聞
紐約春日賞櫻攻略 7大賞花地點不容錯過
都市中的綠色祕境——紐約與長島八大絕美植物園
鴿子在紐約:城市象徵與移民文化的縮影
【半日閒】千年一秀歎華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